青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青城古鎮位于甘肅省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也是甘肅省古民居保存較為完整、非常難得的古鎮。200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城古鎮對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風情有一定歷史價值。
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青城鎮自古以來是西北商貿集散地。青城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商賈云集,會館林立,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跡。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筑壟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借黃河天險,在唐朝壟溝堡的基礎上增筑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后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青城古鎮的布局依城為界成棋盤格式,商鋪、糧店、鐵木加工鋪依次排開,現存的50多處四合院民宅,算是青城古鎮集文物價值、觀賞價值于一體的建筑,這些建筑絕大數是清代所建,分布于城河、青城、新民三個村,其中有明代建筑1處、清代建筑33處、民國建筑15處,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墻肘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欞,處處都是磚雕、木雕,精致、巧妙、匠工之作。全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
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始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計20多間,過廳還懸有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里面懸掛清道光帝御賜高鳴桂“才兼文武”和咸豐帝御賜高鴻儒“進士”匾額。200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城書院
青城書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歷史培養了大批優人才,其中翰林1人,進士10人,文舉23人,50多位武舉人及許多貢生。是蘭州六大書院之一。古鎮還有多處明清時期的民居和城皇廟內的古建筑。青城古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有待于進一步去挖掘開發。
青城隍廟
城隍廟原址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故又稱“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39年。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改為守備府,是一條城守備軍指揮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為城隍廟,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又集資修復了門樓及戲樓,這里成為當地人們進行文化交流、休閑娛樂的場所。
羅家大院
羅家大院為四合院建筑,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筑,造型獨特別致,氣勢宏偉莊嚴,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館。院子中有當年水煙作坊、水缸,石桌和滿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進院子陳設有刺繡、燈籠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園里有一處荷塘,荷葉碧綠,生機勃勃。電視劇《老柿子樹》在此院拍攝,成為劇中四個兒子居住的場所。
百畝荷塘
青城東灘一帶數百畝的荷塘是近幾年來發展的新興產業。盛夏季節,水面的荷花隨風搖曳,陣陣清香撲面。荷池中各種魚類的養殖已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收入。每逢節假日,都市的垂釣愛好者成群結隊,在荷池邊垂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青城水煙
青城種植水煙始于明代,是蘭州水煙的主要產地之一,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制作水煙的場地、工具和工藝;水煙業的興起,鼎盛推動了古青城加工業、運輸業、商業、教育、文化和建筑業的發展。這里曾經人才薈萃,教育發達,文化興盛,民風淳樸,被譽為“風雅青城,仁義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