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高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區城北,建在接連城墻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筑群,表現出寧夏古建筑的風貌。整個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里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圣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后為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后是高達三層的五岳、玉皇、圣母殿。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因,逐步增高,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筑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00余平方米的高臺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筑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回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樓分上中下三層,高聳入云,雄偉壯觀。中樓靈巧別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
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高廟雕塑繪畫想象豐富,色彩鮮艷,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高廟是融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為一爐的佛教寺院。可以這么大膽的說,高廟簡直就是我國古老文化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靈魂。
比如。簡單的四個字,已概括了我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古詩《觀物吟》曰:“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與不為貧。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無上法橋”,“妙有真境”則是典型的佛教思想。描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覺悟境界。
眉批“鳶飛”“魚躍”。古人劉悟元詩曰:勘破浮生一也無,單身只影走江湖。鳶飛魚躍在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大夢場中誰覺我,千諷頂上視迷徒。終朝睡在鴻蒙竅,一任時人牛馬呼。表達了一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無二禪境!另外也活靈活現的表達了一種學業,事業,人生成功的一種生活景象。
所以牌坊上有名的對聯說:“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孤山圓法師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因香火不慎,高廟失火,一年后,當地民間木匠陳聾子、狄聾子、汪聾子三人和周泥水匠負責總設計、施工等,四年后,高廟再展昔日風采。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時光雖遠去,但三大聾子修高廟的佳話一直伴隨著晨鐘暮鼓流傳直今。
高廟是傳統建筑與民間建筑完美結合的獨特的古典建筑群。專家也說高廟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古典寺廟建筑之一。
高廟以其獨特的古典建筑風格和深邃幽遠的佛教文化,深厚古老的中國儒、道文化底蘊吸引著過往的游客,引起了許許多多的人們發自內心深處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