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賜和平寺位于長城八達嶺南麓昌平衛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龍鳳山腳下花塔村內,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由唐代名將尉遲恭臨建,由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古有傳說“先有和平寺,再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
寺院所在花塔村環境優美,背靠青山,面對京北平原,四季宜人,果香糧豐,寺院內一派幽靜,春來鳥語花香,夏到綠樹成蔭。通十分便利,有鐵路、高速公路直通南口重鎮,公路直通寺院。
相傳1000多年前三國末、晉初就修建了敕賜和平寺,傳說有一個小姑子庵在白羊城的雙山,因交兵作戰遭到破壞,僧人自養兩只白鴿放出后落在龍鳳山頂,后來就在此山下修建了和平寺。以后唐、宋、元、明、清各代都進行修建,從古到今人們都熱愛和平寺。
和平寺的整個建筑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寺院正處在龍鳳尾山坳之下,山峰險峻景色秀麗,大地金沙神仙府,層層殿堂隱山下。龍鳳交接環山抱,松柏荊棘古樓亭。寺前石階33級,三十三級臺階代表三十三重天,臺階下是人間,臺階上代表天上。
該寺建筑規模宏偉,屬于四合院結合,神堂、僧屋共99間多,建筑面積1500多平方米,殿堂錯落有致,有大雄寶殿、龍王殿、觀音殿、彌勒佛殿、四大天王殿等,遮掩于古樹參天之中。
分東西兩院,東院主體建筑有正殿、彌陀殿、菩薩殿。正殿面闊3間136米,前廊后廈,進深74米。正殿西為彌陀殿。西院有配殿1間,配房3間。西路建筑中,原本有6座佛塔,文革期間被毀。和平寺西側遺址上,早年間曾有一片塔林。在高低錯落的塔丘中,有六座不同朝代的磚塔尤顯壯觀。
登上九級臺階到大雄寶殿,殿前檐下懸掛匾額,上題“大地金沙”。寺院山門內有一棵一千三百多年樹齡的古槐,枝繁葉茂,樹圍三米有余,是北京市一級保護名木,看云卷云舒,世事變遷,見證和平寺的歷史。
正殿前有兩株高大茂盛的銀杏樹,一雄一雌。西為雄樹,高約30米,下圍三人合抱。東圍雌樹,高約20米,果實累累。正殿臺階下驛堂中間有一株三十多米高的白皮松,下圍二人合抱。略為偏斜,恰似一條臥龍,樹種和樹形都極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