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師園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代表作品。網師園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至清乾隆年間(公元1765年前后),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并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并形成現狀布局。
網師園是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東宅西園,有序結合。即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園中部山水景物區,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橋,低矮貼水,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池一周疊筑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園內建筑以造型秀麗、精致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家具裝飾也精美多致。
網師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南疊黃石假山“云崗”,小山叢桂軒、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看松讀畫軒、竹外一枝軒等參差錯落于山池四周。西有書齋別院“殿春簃”。園東為宅院四進,廳堂裝修及門樓雕刻俱精。此園布局緊湊,結構精巧,以水為主題,以建筑秀麗精致見長,小中見大,堪稱小型古典園林之代表作。
網師園是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四進,自轎廳、大客廳、擷秀樓、五峰書屋,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
萬卷堂
網師園朝西邁進,便見一處獨立的庭院,此處為南宋園主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面寬五間,書屋舊時為園主藏書讀書處,樓上為“讀畫樓”。
“萬卷堂”前的磚雕門樓雕刻精致,飽經滄桑300余年后仍然古雅清新,完好無損,精美絕倫,享有“江南第一門樓”的盛譽。
五峰書屋
和萬卷堂書屋相對的天井,東西方向較寬,前為“擷秀樓”北墻,造園者以高墻為粉本,疊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險峻秀麗。
主人借用“五峰”給這處書屋題名為“五峰書屋”,這里也是一處相對獨立的庭院。
殿春簃
園內西北角有一座典型明代風格的殿春簃小院,整座小院,沿襲了網師園一以貫之的簡約、潔凈之風,其設計思路頗多可圈可點之處,比較突出的是一大一小兩個對比。
整座小院被主體建筑分隔為南北兩個空間,北部為小小一方天井,而南部則為寬敞的主庭院。南北兩個空間在大小、明暗、開合、虛實上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不僅如此,它于1980年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藍本,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落戶,取名“明軒”。
竹外一枝軒
園中春景景點,取宋代蘇軾“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詩意而名。原為封閉式斜軒,后改為敞軒,小巧空靈,簡樸素雅,從水池南望過去,宛似船舫。
墻上又置月亮圓洞門、空窗,益使景色如畫。“竹外一枝軒”后的天井內植翠竹,透過洞門及空窗,可見百竿搖綠,其后面為“集虛齋”。全園布局緊湊,建筑精巧,空間尺度比例協調,園內有園,景外有景,建筑雖多而不見擁塞,山池雖小而不覺局促,每一處陳設和假山、水流都很有趣。
網師園面積僅八畝多,但它以精致的造園布局,深蘊的文化內涵,典雅的園林氣息,當之無愧地成為江南中小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也成為了蘇州四大名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