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光孝寺初名制止寺,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不久后改廣字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的建筑規模雄偉,為嶺南叢林之冠。它不僅在佛教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開創了華南建筑史上獨有的風格和流派。原有十一殿:大殿、毗盧殿、西方三圣殿、觀音殿、羅漢殿、六祖殿、伽藍殿、韋陀殿、天王殿、悉達太子殿、輪藏殿;六堂:戒堂、風幡堂、客堂、禪堂、檀越堂、十賢堂;三樓:睡佛樓、鐘樓、鼓樓。由于歷史變遷,寺院幾遭破壞。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將光孝寺歸還佛教界,經過十年的努力修葺,光孝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伽藍殿、六祖殿、睡佛樓、洗缽泉、東西鐵塔、大悲幢(建于公元826年)、痙發塔等建筑與歷代碑記文物。
大雄寶殿
大殿神龕上供奉的是華嚴三圣:中間的佛像高5米多,是世界教主釋迦牟尼如來佛,只見他結蜘跌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舉起,曲指作環形,正在向眾生說法;侍立在他兩旁的是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兩旁的兩位菩薩,左邊是文殊師利,又叫大愿菩薩,右邊是普賢,又叫大行菩薩。這一佛兩菩薩三尊佛像合起來稱作“華嚴三圣”,與其它佛殿供奉三世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身佛(法身佛、應身佛、報身佛)和三方佛不同。而令人驚喜的是,1950年在大佛腹中竟發現有一批木雕羅漢像,經考證均是唐代木雕,這批珍貴木雕現已收藏在博物館內,成為難得的唐代文物精品。[6]
睡佛殿
睡佛殿在大雄寶殿的西側。殿內這尊睡佛采用緬甸白玉雕成,長4米,重6噸,刻的是釋迦牟尼的涅像。整座睡佛頭西面南,作側臥狀,體態自然,面部表情十分安祥。傳說當年釋迦牟尼為了傳播佛教,幾乎走遍了整個印度半島。80歲時,在拘尸那伽附近的娑羅對樹下入滅(圓寂)。后來所有的臥佛像都雕成了他圓寂時那樣的姿勢。
瘞發塔
瘞發塔為仿樓閣式的磚塔,八角七層,高7.8米,是當年六祖惠能削發受戒后埋藏頭發的地方。瘞發塔建于唐代,形制十分精致。這類隋唐時期的古塔,是我省乃至全國至今保留的為數不多的珍貴文物之一,在廣東省僅存5座,除瘞塔外,還有潮陽靈山寺的大巔祖師塔、龍川縣佗城的正相塔、新會市龍興寺的石塔和玉臺寺的鎮山寶塔。
風幡閣
瘞發塔的東面是風幡閣,由原來的睡佛閣與風幡堂合為一體而得名。睡佛格為唐代建筑,原樓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經。風幡堂亦唐代所建,是為紀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風幡論辯”事跡而建的。明代重修時將兩樓合為一體。現風幡閣中有六祖、達摩的石刻像碑,一面刻有六祖像,另一面刻有達摩像,這是元代的碑刻。風幡閣墻壁上有兩幅彩畫:一幅是記載六現風幡論辯的事跡,一幅則記載達摩東渡的故事。達摩當年自古印度東渡來穗,在西來初地結庵居住(該質即現在的華林寺),再到光孝寺(訶林)住下講學,傳播佛教。光孝寺門內東邊的洗缽泉,相傳還是達摩洗缽的一口深井呢。
六祖堂
六祖堂在瘞發塔的旁邊,建于北宋真宗年間,是為紀念六祖惠能而修建。堂內有座六祖惠能的雕像,為近年所雕,神態安祥,表情中充滿了智慧。而在六祖堂前還有一只大木魚,木魚為佛教法器之一,刳木為魚形,中鑿空洞,扣之作聲,魚頭是朝外的。按佛寺里的規定,只有十方叢林才能將魚頭朝外,由此可見光孝寺地位之高。木魚是和尚們做法事誦經時撞擊用的法器。又因為魚日夜都不會合眼,所以專意用它來警醒眾僧,白天黑夜都不要忘記修行,才能“以至于道”。
東西鐵塔
在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還有兩座鐵塔,這是南漢國在廣州遺留下來的古跡。西鐵塔建于南漢大寶六年(963年)清末時塔殿倒塌壓壞四層,現剩下三層。東鐵塔是南漢大寶十年(967年)建造的,高7.69米,共七層。這座塔的基座上有盤龍圖案和蓮花寶塔,鑄造得十分精細,這可算是國內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鐵塔了。據史書記載,在清代乾隆年間,這座鐵塔上還曾有過千只貼金的小佛像,所以它又叫“涂金千佛鐵塔”。
廣州光孝寺與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