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區舊城內東街北側,當地人民俗稱大寺廟,是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坐北朝南,規模宏大,五進院落,十座殿宇,布局嚴整,構造壯觀,殿內塑像、壁畫、琉璃脊飾、雕花門窗薈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藝術殿堂。
崇福寺創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后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崇福寺建筑布局
崇福寺,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殿、三寶殿、彌陀殿、觀音閣等建筑。寺內金代建筑、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一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代寺廟。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面積23400平方米。
崇福寺一進院,正面這座5楹大殿叫天王殿,也叫金剛殿,原來內供四大天王及兩金剛,現塑像已無存,辟為文物展覽室,用于不定期搞專題展覽。
崇福寺的二進院,這座面闊5間,進深3間的二層閣樓叫千佛閣。明代以前叫藏經樓,明代重修后閣內周設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閣。千佛雖已不存,但名稱沿用至今。正面主要留存了彌勒佛像和佛后的木制閣樓模型。佛像為銅鑄,高約1米,是崇福寺傳世的明代作品。
三檐雙層閣樓,高約4.5米,結構精巧,造型別致,據傳是明代仿唐代這里的大藏經閣式樣而作,觀賞和研究價值都很高。東西兩側亦有造像。東邊7尊是砂巖造像,各高1米左右,是從朔州南榆林鄉舊廟遺址中出土;西邊7尊為貼金檀木造像,計有1佛4菩薩2羅漢,是朔州西山名剎神應寺遺物。
崇福寺的三進院是左右相對的兩座均面寬5間的配殿,東邊是文殊堂,原內供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西邊是地藏堂,原內供地藏二正菩薩和十大閻君,現二堂塑像均無存,辟為文物陳列室。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慣例,如果東側為文殊殿,西側該是普賢殿;如果西側為地藏殿,東側應為觀音殿。而這里卻是文殊殿與地藏殿相對,為世所罕見。
崇福寺四進院便是崇福寺的主殿彌陀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面闊7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約937平方米,通高21米多,其中月臺高約2米,大殿凈高19米有余。彌陀殿建于金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遼金時代三大佛殿之一(另外兩座在大同和遼寧義縣),也是寺院精華所在。
彌陀殿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脊飾琉璃被譽為“金代五絕”。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前檐隔扇、窗欞花典雅、精美,是中國現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
崇福寺的五進院,也是崇福寺的最后一個殿——觀音殿,是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殿內有塑像三尊中為觀音菩薩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均為明代原作。
崇福寺除了上述輝煌的殿閣建筑外,還保存了木雕樓閣形佛龕,唐、遼、宋幾代石雕造像和不少出土文物。其中遼代石像和北魏石塔塔剎也很引人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崇福寺內存有一件珍貴的北魏寶塔——千佛塔的塔頂,但塔身現存于臺北歷史博物館,塔頂在崇福寺。這座北魏千佛塔的塔身曾被日本掠奪,塔頂被愛國人士收藏,日本戰敗后將塔身交還中國,被存于臺北歷史博物館,佛塔從此身首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