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寺又名后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創建于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并賜“天華法雨”匾額,故得今名?,F存殿宇294間,計880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層臺基上,入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前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后依次為觀音殿、玉牌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
天王殿
進山門,過九龍壁,對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檐間額題“天王殿”,現有的兩座五層石經幢塔為1988年重建時設立。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兩側豎有旗桿兩根,這也有別于山上其他寺院。據說,其中一根已變換過七八次,而另一根雖常被香客當作神物,剝皮作藥,但仍然巍峨高聳,故有“后寺活旗桿”之稱。
殿內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與眾不同,據說是為了避免與普濟寺重復。
玉佛殿
天王殿后的玉佛殿面闊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是一座小巧玲瓏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東西有鐘樓和鼓樓各一,月臺上有古柏一株,蒼老勁健,西側植羅漢松一株,圍粗3米多,頗為罕見。
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潔,雕琢極工。后來被毀,現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
御碑殿
殿宇五間,黃瓦蓋頂,西側樓屋內有門可通上佛頂山的香云路。
大殿面寬五間(寬約32米),進深四間,前有外廊,斗拱承擔,殿中供三世佛。殿東耳殿三間,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間為“關帝殿”,供關公金坐像。兩側配房(客堂)各五間。
方丈院
為全寺最高處,二層檐樓房一排共27間,分隔為五個院。中間七間過去為印光法師方丈室,后改為紀念堂。印光法師(1861~1940年),俗名趙紹儼,被稱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生于陜西,21歲在終南山蓮花洞出家,光緒十九年(1893年),印光隨僧人化聞赴普陀山法雨禪寺,遂在此研究佛經,長達40余年。后到蘇州靈巖寺建立凈土道場。
法雨寺是浙江有名的景點之一,也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這里悠久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吳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