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鋼筋混凝土中關得太久,都會渴望清風拂面、泥土芬芳、無拘無束在田野上撒歡,感受醇厚的有別于自己熟悉的風俗人情和文化特色。
然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畢竟離我們太過遙遠。于是,民宿作為一種追尋本質生活、雜糅鄉愁情懷的載體順勢而起,成為了人們放空心靈,追尋寧靜致遠田園生活的憩息之地,被稱之為有溫度的夜宿,有靈魂的房子。加上現在城市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空氣污染也日益嚴重,舒緩寧靜的鄉村生活越來越強烈的誘惑著都市人。
情懷有盡時,運營無休止
火熱的市場需求,吸引一批有理想有情懷的人投資民宿。想進入民宿行業投資的人形形色色,有傳統行業的老板、教師、裝修公司老總、咖啡館老板、旅行社經營者等等。要說共同點,那就是大多都有一種情懷,想要回歸鄉野。他們想在田野、山澗、小溪邊、海邊,甚至大山里修建個性化十足的房子來接待客人。
剝離情懷,民宿運營盈利知多少?當民宿經歷了前期選址、合同、策劃、規劃、設計、建設、裝飾、配套等一系列過程后,終于要經營了,期間牽涉復雜的運營模式、運營流程、運營技巧、成本核算等,最后終于沒有了繼續玩民宿的興趣和情懷了。
目前國內民宿運營主要面臨的四大痛點
1.前期投資大,回收成本緩慢
隨著民宿的井噴發展,裝修、設計、人工、租金等前期投入也隨之上漲。按照民宿終端市場的情況,一棟民宿的投資回報期約在5-8年間。更別說一些遠離旅游資源的民宿,投資回報期將更長。
2.民宿平臺缺乏運營及推動能力
國內民宿的前身是客棧,與民宿興起相對的是,作為一種販賣文化生活的特色產品,民宿沒有專業的平臺進行運營、推廣,渠道相對狹窄。普通游客除了能在一些OTA平臺上看到,無法深入了解民宿文化。
3.民宿經營過于理想化,想裝逼還想掙錢
做民宿的人都有一種歸隱田園、茗茶賦詩的情懷。想著在青山綠水間靜看云卷云舒,交一兩個好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順便再把錢掙了。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做民宿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你可能除了當老板之外,還要兼職管家、維修工、保潔員、廚師等一系列活兒。當然,最重要的,你還得賠笑臉。掙錢就要放得下架子,要掙錢就不要想著裝逼。
4.行業洗牌速度快
所有行業都逃不過資本的追逐,民宿行業也一樣;一方面成熟的連鎖經營民宿依托火熱的市場發展強勁;另一方面,眾多小型單體民宿匆忙入市,卻面臨定位失誤,客源不穩,舉步維艱。
一切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行為都是耍流氓
有網友吐槽:半年前我就覺得民宿80%以上不賺錢,民宿是個天大的坑,可是媒體鼓吹民宿的情懷,眾籌平臺幫助虧錢的民宿眾籌,大部分開民宿的都是外行。
虧錢的民宿共同特點如下:
選址失敗,交通不方便,周邊景色無特點,雖說民宿本身要發展為旅行目的地,可是,讓顧客完全待在民宿里,不現實。
重金打造奢華民宿導致投資太大(應該把裝修成本控制1500每平米)。
價位太高(日本、臺灣民宿定價都比酒店低,也不拼裝修,拼溫馨和舒適)。
房間太少導致日均訂單少難以在OTA平臺有靠前的排名,房間太少導致各種成本高難以均攤;
大多民宿租賃沒產權,難以融資貸款擴大規模。
什么時候一個生意告訴你,這是情懷,那肯定是告訴你死撐面子了。
都想做“風口”上的豬,又害怕豬太多,把風口給堵了。與其跳起來為一個趨勢撕逼,不如多花心思來“攀比”。請拿出對得起這份情懷的產品,做成一流設計的民宿。把民宿打造得更有體驗感。
馬云說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陽!
其實它還有一句樸實的上文:萬千推測和語言都不及干成一件事讓人心服口服。我們還是堅信一點,這世界上只要有夢想,只要不斷努力,只要不斷學習,就有成功的那一天。
花心思,市場會給你認真的報答
民宿發展的各地,都是有錢人在瘋狂入駐。自然做產品的心思也就沒有那么重。日本的溫泉旅社,臺灣的家庭客棧,做得比我們早,始終保持著穩定良好的發展態勢。關鍵在于,他們真的當一份事業在做,花心思,市場會給你認真的報答。
我們還沒到一定的火候就被良莠不齊的業內產品給砸了招牌,希望市場一冷,就會慢慢冷靜下來,回歸本質,做出更好的民宿。
結語
民宿的本質應該是“人”。個性化,溫度感,才是民宿的歸宿。
民宿在旅游市場中異軍突起,推動當地的旅游經濟、盤活富余勞動力,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民宿的井噴發展映射出其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也引發了對民宿商業運營與情懷的理性思考。
表面上,民宿是一種情懷,但骨子里的商業運營更是一門學問。做好民宿這門生意,最終還是要兼顧商業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