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元素”這一符號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逐漸逐漸擴大,人們開始利用傳統的中式建筑元素和現代建筑手法的結合運用,從而產生的一種建筑形式————新中式建筑。新中式建筑形式在沿襲中國傳統建筑精粹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
傳統的中國居住建筑,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的,與現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較大的矛盾。其結構形式又是以木結構為主,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上都有先天不足。另外,北方的四合院需要相當的占地面積,南方的天井圍合院落在采光、通風等方面也無法滿足現代生活要求。加上由于一直以來國人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不自信。
因此,對中式傳統居住建筑,既不能照搬,也不容易借鑒。“新中式主義”將現代生活流線與傳統建筑精粹水乳交融。新中式建筑的設計中融入了西式生活流線的理念,因此更適合現代國人的居住習慣和心理需求,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用現代精神詮釋后的文化回歸與自信。
中國傳統的建筑主張“天人合一、渾然一體”,居住講究“靜”和“凈”,環境的平和與建筑的含蓄。無論是寫意的江南庭院,還是獨立組團的四合院,都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講究居住環境的穩定、安全和歸屬感。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處理中,也吸納了更多現代生活流線的創新之筆,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內游廊等,讓中式建筑以一種更自然、更現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現。
較傳統古建筑而言,新中式建筑通過現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傳統建筑中的各個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傳統建筑的原來模樣,但在整體風格上,仍然保留著中式住宅的神韻和精髓。空間結構上有意遵循了傳統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續的傳統住宅一貫采用的覆瓦坡屋頂,但不循章守舊,根據各地特色吸收了當地的建筑色彩及建筑風格,能自成特色。
中國古建筑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態,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筑的發展。
傳統的中式住宅不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居住的不舒適性早已在業內人所共知,現在的新中式住宅應該先萃取精華,而后再完善和發揚;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建筑精髓配以現代國際時尚生活方式,引領新的中式貴族生活,早已是開發商定格的主旋律。
如北方的合院派建筑在外觀上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頂、筒瓦及一定高度的墻院圍合方式;材質上多選用地域色彩濃厚的灰磚,形成雄渾、宏大的氣勢;空間結構上則是盡可能多地設計庭院空間,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圍形式。
如南方園林派則以其“天人合一”的造園理念、精致的景觀和空間處理手法獨步天下。該派建筑多以蘇州園林為主要傳承對象,亭、臺、樓、閣、軒等也多仿造蘇州園林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