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始建于隋大業年間(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隋朝雖說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短命的朝代,但僅在這短短38年朝代歷史間,隋朝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量的建筑。中國歷史兩大名城長安,洛陽都是在這個朝代興建或是重建起來的。而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以來,在隋朝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繁盛的時期。所以佛教的宗教建筑也有大規模的修建。在成都地區文殊院算是最有名的一個。
文殊院歷經了唐、五代、宋、元、明等朝代。后來在明末毀于戰火之中。康熙年間慈篤禪師在相信寺遺址結茅而居。不久之后,禪師修持卓異,在禪定中顯現火光瑞相,老百姓覺得神奇而不可思議,認為他是“文殊菩薩”現世。由于百姓對慈篤禪師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立支持,遂集資重建并更名為文殊院。
由于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的弊端,隋朝的文殊院早已衰敗。但畢竟它是值得清朝人民去追隨并重建的。這說明文殊院的建筑技術和意義都是對后世有非常大影響的。
文殊院是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禪林圣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于一體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余萬余平方米。現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風格,全木質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對山門的中軸線上,氣勢恢宏、巍峨壯觀。進山門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與東西兩側的鐘樓、齋堂、廊房等建筑渾然一體,莊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筑。
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間,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房舍為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寺廟內大殿林立但也有園林風景的襯托,植株繁茂,潭水碧綠,意境幽深。
走近文殊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門對面的照壁。據記載,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澤深天地,宗風越古今”聯幅為慈篤禪師手書。
第一進殿為三門,由慈篤禪師建造,本圓和尚改建,供奉彌勒菩薩及四大天王。三大士殿為第二進殿,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
大雄寶殿為第三進殿,慈篤禪師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寶殿高10.56米,單檐歇山頂。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銅鑄的釋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為銅鑄的迦葉、阿難尊者像,均為道光九年鑄造。
第四進殿為說法堂,相傳是古信相寺的遺址。堂中有磚砌的戒壇,正中墻壁間鑲嵌有康熙手書“空林”二字;堂中央寶蓋下方供有藥師佛一尊,左右供有藥叉大將十二尊。
宸經樓為第五進殿,慈篤禪師創建,道光四年本圓和尚重建。宸經樓分兩層,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經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寬霖老和尚在寺內中軸線最后修建文殊閣,占地一千平方米,由第一層“空林講堂”、第二層空林佛教圖書館及第三層萬佛殿構成。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眾多。寺內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等經書)等佛教文物。
藏經樓還珍藏著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千、豐子愷等人的書畫作品。
解放后,多次對該院進行修葺、粉繪,并增種上千株銀杏、香樟、梅花、玉蘭等花木,又增設了茶座和極有特色的素餐館“香齋堂”,使之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佛事、游覽場所。
古建筑的流傳依附于人們對文化與信仰的追求與傳承。文殊院作為一個載體,傳承著歷史,延續著文化。透過建筑我們看到的是古人的智慧,他們在中國建筑歷史上做出的巨大創新與發展。在文化的融合下,這些建筑一直生活著古人虔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