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擁擠喧囂、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迫切渴望逃離人造空間,到叢林山谷、自然鄉野。而且這種需求日益顯現,因此,深處交通不便、偏僻原生態的傳統村落逐漸成為人們的出游熱門之地,正是這種需求催生了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
一個傳統村落就是一個鄉村旅游綜合體,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我們要打造因地制宜的文創產業鏈,采用合適的開發模式,學習成功案例的優點,才能讓“傳統村落”在改造中繼續傳承。
1.做好文創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進鄉村,是實現鄉村改造的一條路徑,其意義在于通過場景再造,在鄉村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引導和培育當地居民參與。
(1)屏南雙溪漈下古村,引進藝術教育團隊在當地推行“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藝術教學活動,引導和培育當地居民參與,短短八個月就把30位村民培養成“畫家”。
?。?)龍巖培田村實施差異化文創運作模式,舉辦春耕節、培養民間技藝傳承人、建立特色工坊等方式,傳承染織、剪紙、山歌童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住“活著”的古村落。
(3)南安觀山村推出“游古大厝,品有機茶,吃農家菜,住番仔樓”活動,將鄉村旅游與有機農業、經濟林種植、餐飲住宿等不同業態形式相結合,進行產業融合發展。
(4)仙游壩下村擁有三萬名能工巧匠和600家工藝企業,形成一條由工藝師、雕刻工、木材商、經銷商、工藝產品等組成的產業鏈,即打造上下延伸的文創產業鏈。
文創的價值在于為鄉村賦予“場景”,而這些“場景”是可以消費和產品化的。文創進鄉村,發掘與開發鄉村的歷史傳統、建筑形制、傳統產業文化等資源,打造出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創產品,既可以保護傳統文化形式,也可以給鄉村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2.選對開發模式
“農戶+農戶”模式
多數農戶不愿把有限的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游獲得了成功,隨后農戶們紛紛加入,從中學習經驗和技術,形成“農戶+農戶”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這種模式鄉村文化保留得最真實,且投入較少,但接待量和旅游的帶動效應有限。
“公司+農戶”模式
讓當地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經營與管理,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游資源時,充分利用農戶閑置的資產、富余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來豐富旅游活動。
這種模式下,投資商與農戶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受投資商實力的影響較大。
“公司+社區+農戶”模式
這一模式應是“公司+農戶”模式的延伸。公司先與當地社區進行合作,再通過社區組織農戶參與鄉村旅游。公司不與農戶直接合作,但農戶接待服務、參與旅游開發要遵守公司的相關規定,保障公司、農戶和游客的利益。
此模式通過社區鏈接,便于公司與農戶協調、溝通,利于克服公司與農戶因利益分配產生的矛盾。同時,社區對公司起到監督作用,保證鄉村旅游正規、有序的發展。
股份制模式
通過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按照各自的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在開發上可采取國家、集體和衣戶個體合作的方式進行,這樣把旅游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效一般按股份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
這種模式通過股份形式,擴大了鄉村集體和農民的經營份額,有利于實現當地居民參與的深層次轉變。
個體農莊模式
個體農莊模式是以規模農業個體戶發展起來的,以“旅游個體戶”的形式出現,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游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游景區,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務工作。通過個體農莊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五大開發模式,如有其它更好的模式,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另外建設美麗鄉村,一定要因地制宜,定位準確,打造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體驗環節。通過旅游,帶動傳統農業生產,提高農特產品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