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東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30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寧波東部地區最著名的兩大古代寺廟之一,佛教禪宗五大名山之一,號稱“東南佛國”。
天童禪寺現存的規模,基本上保持明代的格局。整個建筑群體布局嚴謹,結構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體。雄偉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等主體殿堂,依次坐落在倚山勢而建的廣闊臺基上,一殿高于一殿逐級高升,氣勢磅礴。各殿堂均按我國古代傳統建筑形式,重檐疊閣,畫棟雕梁,莊嚴而古樸,成為古剎的“中軸線”。東西兩旁有新新堂、伽藍殿、云水堂、自得齊、立雪軒和客堂、祖師殿、應供堂、靜觀堂、面壁居等十幾個僧房客寮對稱分布。與主體殿堂互相呼應,互為襯托。另外按照地形還建有鐘樓、東西禪堂、戒堂、如意寮、御書樓、庫房、先覺堂、長庚堂、東桂堂、方丈殿等建筑十余處,綴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建筑群體。所有殿堂樓閣均以長廊連接,只有一進入寺門,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走濕路,便可到達寺內任何一處,可見建造者的獨具匠心。
天王殿
天王殿屢建屢毀。現存建筑由住持圓瑛法師主持重建,于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落成,寬7間32米,深6間24米,高18米。殿內左右兩旁公列四大天王,高達7.4米,神態威嚴。中間設暖閣,正面為歡天喜地的彌勒佛,兩邊有一對柱聯曰:“深具慈忍力天肚能容容天下難容諸事,廣結歡喜緣滿腮含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由新加坡信士徐瑞福、信女陳影影敬助,明晹法師手書。背面為護法神笑馱。天王殿門前石柱鐫刻一副楹聯,上聯為:“溯晉代開山歷唐宋年元明清太白法燈輝海外”,下聯為“從佛門稽古漢滿蒙回天童僧史耀人間”,由圓瑛法師撰聯并書,言簡意賅道出了天童禪寺的歷史和在佛教界的地位。
方丈殿
方丈殿(又名大鑒堂),供方丈座和設大型佛事壇場之用。東為先覺堂,凡是寺創建以來的開堂演法者皆咸設牌位于此;西為小方丈(又名寶積樓),為方丈住所。
法堂
法堂為講經說法場所,高17米、寬9間37米、深6間20米。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翻建成樓,樓上為藏經樓,珍藏經書,還供奉清順治皇帝賜鎏金藥師銅像。
禪堂
禪堂為禪宗義林主要殿堂之一。天童禪寺有東西兩禪堂,東禪堂現辟為藏品陳列室,陳列佛教文物及國外佛教徒所贈禮品,供廣大游客、香客參觀。西禪堂為全寺僧人參禪修持場所,寬7間27.7米、深5間16.3米,中供佛大弟子陳如尊者,兩頭設廣單,其規模廣大在當今禪寺中少有。每年冬天,全寺僧眾在此舉行禪七法會,尅期取悟。“太白峰前選佛場,紅燈點雪事非常。圣凡轉換無他術,只歇心頭一念狂”(圓瑛法師《結冬起禪七》詩)。
寧波天童寺是寧波東部地區最著名的兩大古代寺廟之一,也是佛教禪宗五大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