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少不了要夯實農業基礎設施。
財政部和農業部現在公布了新的實施意見,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也就是PPP的項目,改善農業農村公共服務供給。
這份實施意見提出了6個重點聚焦領域,其中包括:綠色農業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業品物流與交易平臺和“互聯網+”現代農業。
而政策的落實則需要具體的規范,在這份實施意見當中專門提到一些重要的原則,比如嚴格篩選項目、合理分擔風險,保障合理回報等等。
農業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大,而這也是確保農業穩健發展的必要舉措,要讓社會資本愿意參與到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讓社會資本看到良好的回報機制,感受到公平的競爭環境。
基礎設施建設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有好項目,這份實施意見提出的第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嚴格篩選項目,可見管理部門對準入機制的重視。
借助現有的信息平臺,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可以做到全國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企業的參與也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充分競爭,能者多勞,這樣就給社會資本參與政府項目順利推進提供了基礎性保證。
吸引社會資本長期參與農業PPP項目,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讓企業降低風險,合理享受回報。這對于各地管理部門來說是個全新課題。

項目開發必然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共商共建,在項目運作層面,管理部門和企業應該是平等合作關系。管理部門雖然擁有豐富資源,了解宏觀趨勢,但是在具體的執行上,肯定還是企業的經驗更加豐富。
在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合作模式當中,管理部門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可以出主意想辦法,但是在項目管理上,千萬不能越位。企業如果能感受到在項目中的充分自主性,就能夠更有主動性,項目發展也會因此受益。
農業PPP項目周期長,回報分配咱們提前規劃好。
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雖然有公益的性質,但是作為企業而言,追求合理回報是非常必要的,新發布的這份實施意見當中也明確提出,依據項目合同約定將財政支出責任納入預算和財政規劃,按項目績效考核結果向社會資本支付對價。有了明確的規章,社會資本才會有長期參與的意愿。
同時,既然是農業領域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自然也需要讓農民朋友們分享成果,實施意見當中也說了,鼓勵新型農業主題參與項目,通過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模式進一步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讓更多農民分享農業PPP發展紅利。
可見,如果規劃管理得當,咱們大家都可以從農業PPP項目當中獲得豐富的回報。
正所謂:農業設施要建設,政府社會共合作。長期收益有保障,大家共享新成果。(文章來源:中國鄉村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