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鎮國寺萬佛殿簡介
鎮國寺萬佛殿,面闊3間,進深6架椽(3間),單檐歇山頂。萬佛殿創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是中國僅存的幾座五代時期且有確切紀年的木構建筑之一,佛殿依舊保留著濃厚的唐風;殿內還保存有11尊五代彩塑,是除敦煌外,國內寺觀僅存的五代雕塑作品。
1997年與作為平遙古城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只是和熙熙攘攘的平遙古城相比,這處離古城僅10余公里的國寶門庭冷落,成功申遺后仿佛就被打入冷宮。
二、唐風猶存
萬佛寺自五代北漢建成后,在金代、明代、清代都有修繕,在墻、門窗、彩畫等多處留下了不同時代的印記,但其大木架構依舊是五代時期的原物,具有濃郁的大唐遺風。
1.舒展平緩的屋頂
萬佛殿的屋頂舒展平緩,坡度、四角的起翹,頗有迷你版佛光寺東大殿的味道。
鎮國寺萬佛殿背面
2.壯碩的斗拱
萬佛殿用材相當于營造法式中的四等材,符合3開間小殿的規制,但其總高達到1.74米,斗拱柱高比超過2:3,這個比例甚至較佛光寺更大!
萬佛殿的柱頭斗拱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下昂、耍頭皆作批竹形,承襲唐代簡潔有力的風格;出檐達到2.94米,也是古建筑中的佼佼者。當然,也有僭越規制的嫌疑。
3.補間僅1鋪作
正如唐代的佛光寺東大殿,萬佛殿補間也僅用斗拱1鋪作。由于栱眼壁的遮擋,同樣不知與重楣連接的是直枓,還是人字栱,抑或是駝峰,推測應為直枓概率較大。
「補間斗拱底下是斗子蜀柱,不是駝峰也不是人字拱。國內現存古建實例中已沒有人字拱遺存,日本好像也只有法隆寺的尋杖勾欄上還有小木作人字拱遺存。補間鋪作體量小于柱頭鋪作、從底層柱頭枋開始出跳——標準的唐代做法(遼代還在沿用)。」by博友@有一種落后叫先進
「補間鋪作另一個特點是,令拱只挑到外檐羅漢枋,這也是唐代手法。五代、遼以后補間鋪作坐闌額(普拍枋)、體量與柱頭鋪作相當、令拱也挑到撩檐枋。」by博友@有一種落后叫先進
4.不施普柏枋
根據現存的唐代建筑、壁畫,大概可以確定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建筑尚未出現普柏枋這個構件。
普柏枋是上承枦斗,下接闌額的構件,出現在遼、宋時期,在宋元期間,其形象是橫置于柱頭上,一片長長薄薄的枋,與闌額組成“T”字形。
應縣木塔普柏枋
上圖藍圈所示為普柏枋,拍攝于建于遼代(公元1056年)的應縣木塔,可以算是現存最早的普柏枋之一。
5.重楣
三、五代彩塑
“除了敦煌莫高窟尚存五代彩塑24尊,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彩塑便是全國寺廟中唯一保存的五代作品了。”——柴澤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綜述》。
萬佛殿內,佛像布局與唐代南禪寺相似,都是采用唐代常見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脅侍菩薩、二天王的基本佛壇布置。
當然,我覺得最精彩的還是脅侍菩薩的造型,S形的流暢造型、修長協調的整體比例、面容平和而帶有菩薩的超脫。
四、其他構件
1.鴟尾
猜測可能為金代或明代的作品。鴟尾的龍形象,以金代最為騰挪扭動,活靈活現。
2.脊獸
3.瓦作
滴水(瓦當之間,最外檐的瓦片)仍是唐宋的特征,某些椽子上還有彩畫的殘跡。
「瓦作確實是唐宋做法,瓦當垂直于地面(宋以后做成斜面),滴水瓦為重唇板瓦(宋以后出現了三角形滴水瓦)。」by博友@有一種落后叫先進
泉州文廟滴水
元明清后世滴水有垂下的半葉菱花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