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寺位于閬中市水觀鎮東五里的黃泥崗上(今水觀鎮永安寺村),距閬中市30公里。據《閬中縣志》記載,永安寺始建于唐,宋治平、元至順、明嘉靖年間,屢次重修。明神宗、萬歷年間,又裝飾佛像,有《重裝佛像碑記》云:“自唐敕建永安寺以來,宋英宗治平四年奉敕褒修;至元明宗至順三年,而規模始大。越明朝,于洪武初增其舊制,大換金容。又嘉靖己丑歲,僧寶峰者,繼起而補葺之。”
黃泥崗群山環抱,處大巴山余脈大儀山系中諸葛山尾部,形如黃龍之頭,永安寺恰好建在龍頭上,有龍灘河繞寺而流。寺后巖石隆起若龍額,一石若舌,長丈許,直伸龍灘河,甚為奇怪。河對岸是一座高山,名叫冠子山,山巔面寺一方,晨暉晚霞,交相輝映,宛如一頂金色的僧冠。寺周圍群山環抱,綠樹掩映,異常幽靜。
永安寺為何叫“永安”?在當地還有一個傳說。
話說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造反,潼關失守,叛軍直逼長安,玄宗連夜逃往四川避難。由于愴惶出逃,沒有充足的糧草,軍隊疲憊不堪,都埋怨起楊國忠兄妹來。后來,護軍殺死了楊國忠,又逼玄宗處死貴妃。無奈之下,玄宗叫人勒死了楊貴妃。
楊貴妃死后,玄宗皇帝一下衰老了許多。在一個風雨交加之夜,玄宗夢見楊貴妃向他哭訴,說“皇上好狠心,臣妾忍辱負重白白伺候你這么多年”。皇上問她有啥要求。
楊貴妃哭訴說,她到陰間本想與父母相會,哪知父母墳墓被掘毀,陰魂逃往閬州印盒山一帶(今水觀鎮永安寺村一帶),那里山勢奇特,狀若蟠龍,望陛下能在印盒山修一大殿,供臣妾誦經養身,再在龍尾為其父母修一道觀,使他們能在那里頤養天年,永得安寧。
后來,平定了“安史之亂”,太子繼位,唐玄宗做了太上皇,他便派人到閬州的印盒山修了一寺一觀,親自題寫了金字匾額敕建“永安寺”、“永安觀”,意為祝愿貴妃和她的父母靈魂在這里永遠得到安寧。
永安寺是一座狹長的三進四合院廟宇,主建筑是大雄寶殿,寬四丈六尺,進深四丈許,空間極大。大殿中兩巨柱上,塑有滾龍抱柱,瞪眼吐舌,張牙舞爪,金甲鱗鱗,望而生畏。大殿佛龕上塑釋迦牟尼,藥師佛與阿彌陀佛三尊大佛。通高丈八金身。兩邊塑十八羅羅漢像,所有塑像姿態自然,彩色鮮明奪目。壁上有彩畫,繪天龍八部,畫中人物,栩栩如生。
因其職位與性格不同而形態各異,極有藝術價值。壁畫上有元至正戊子(元順帝至八年,即1348年)的題記三則。大殿兩側修建建有長長的偏殿各十余間,左為念佛堂,客寮、僧房,右為十殿閻羅。大殿的正前方建有一樓一底的觀音殿,殿中塑有高大的香樟木男觀音像,傳為唐代雕塑。
大雄殿與觀音殿之間,是一個狹長寬敞的院壩,栽有數十株高大的古柏與銀杏,蔭遮全院。穿過觀音殿,過一小天井,便是山門,門上高懸“敕建永安寺”的金字木匾。山門內建有天王殿與鐘鼓二樓。整個永安寺殿閣純用柏木構造,莊嚴古樸,至今尚存。永安寺占地10000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