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位于東部發達地區的江蘇,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近日,筆者有幸參與中央網信辦主辦、光明網與江蘇省委網信辦承辦的“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深入南通、泰州、常州、鎮江等地,切身感受江蘇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探尋江蘇鄉村振興的成功密碼。
一、鄉村振興的江蘇經驗總結
經過幾天的調研,總結發現江蘇鄉村振興的五大經驗,不僅是江蘇成功的重要法寶,對其他地區也具有借鑒意義。
1.發揮基層組織帶頭作用。大海航行靠舵手,鄉村振興更離不開有頭腦、樂于奉獻的領路人。一批批有政治覺悟、有較強本領的鄉村人才和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壯大集體經濟,通過導入特色鄉村產業、引入社會資本等途徑盤活集體資產,擴大收入來源渠道,實現農民錢袋子的富起來;與科研院所等合作,加快培育知識農民,讓農民的腦袋富起來。如常州鐘樓區殷村村與鎮江句容市唐陵村、西馮村的村黨總支書記,發揚共產黨員“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做好鄉村振興的領路人、守門員,帶領全村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2.重視發展規劃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鄉村振興,同樣離不開高水平規劃支撐。發揮規劃的前瞻性、引領性作用,以科學的規劃為重要綱領、行動指南,明確總體思路、發展布局、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凝心聚力形成工作合力,避免鄉村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大干快上、盲目無序等,推動鄉村振興久久為功。如常州市新北區梅林村制定了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構建“生態+產業+文化”的發展格局,確保美麗鄉村建設一盤棋、一張藍圖干到底。
3.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綠色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江蘇鄉村振興實踐中,各地堅守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示,基于自身發展稟賦、區域發展戰略等,找準自身定位、制定主導產業,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揚光大鄉村傳統技藝、發展鄉村旅游、種植苗木經濟作物等,在保護與發展中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如常州金壇區薛埠鎮仙姑村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實施村莊建筑風貌改善、環境景觀整治等,并植入民宿、餐飲、書吧等業態,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支撐鄉村振興,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萬元。
4.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鄉村振興需要資金投入,特別是面對村集體資產有限、地方財政緊張等困境,科學地引入社會資本,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策略。社會資本對市場、技術等有著更加敏銳的嗅覺,不僅帶來新的發展思路,也帶來優秀的人才,通過充分挖掘鄉村資源,促進資源增值和農民增收。如泰州姜堰區小楊村引入社會資本5000余萬元,通過土地入股、村集體資產投資等形式參與運營,構建“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的特色鄉村旅游模式,不僅提升了農民收入,也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難題。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467.8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06萬元。
5.推動鄉村環境整治。要想富、先修路,這在當前鄉村振興中,依然實用。鄉村振興不僅要發展產業,更要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要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資源。南通如皋市顧莊社區的鄉村生態、高港區宗林村的文明鄉風、丹徒區世業鎮的完善醫療等,鄉村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提升,不僅是鄉村振興重要內涵的集中體現,也有利于產業的發展、資本的流入和人口的回流等,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二、鄉村振興實踐的思考
鄉村振興的江蘇經驗,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思路。實地調研中的所見、所聞,也引發筆者更深的思考,相關問題需要在實踐中加以重視。
1.鄉村產業的同質問題。區域鄉村產業的同質化,帶來競爭加劇、產能過剩等問題。由于特色挖掘不充分、部分產業準入門檻不高、鄉村經濟體量有限和人力資源匱乏等因素,當前鄉村產業存在單一化、同質化等現象,如多數鄉村以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草坪種植、花木培育等為主導產業。調研發現,近年來草坪價格的明顯下滑,與市場供給的顯著增加存在一定聯系。鄉村主導產業遴選應在更大區域統一規劃下,充分發揮各地積極性、創造性,避免產業的同質化、惡性競爭等;此外,增強危機意識抓發展,樹立長效的、可持續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產業升級理念,穩固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2.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現象。我國即將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長期以來,作為人口流出地的鄉村,也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區域。當前,鄉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的流出,在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的地區依然普遍存在,鄉村勞動力特別是一線勞動力仍以老年人口為主,鄉村振興面臨勞動力斷檔、傳統技藝消失等風險。為此,鄉村振興不僅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收入,更要加快推動高質量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擴散、延伸,建立城鄉要素合理流動長效機制,特別是吸引年輕人口回流等,構筑多年齡段的勞動力結構,保障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與工匠精神傳承。
3.鄉村振興的共同富裕目標。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鄉村振興是把鄉村“蛋糕”做大的過程,也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策略;但更要做好分“蛋糕”這道難題,發揮“先富帶動后富”的積極作用,不落下一個村莊、一位農民,實現全面的鄉村振興。對此,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致富示范帶頭作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上建立合理分配機制,以“黨建引領強村、合作幫扶富民”的策略,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鄉村振興硬任務的高質量完成。
4.基本農田高效經營的保障。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性、復雜性工程,不僅要協調好城鄉之間關系,更要協調好鄉村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說,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因此,鄉村振興絕不能放棄農業的發展。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產業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也對基本農田的經營帶來沖擊,對可能出現的基本農田拋荒、低效化經營等要高度重視。面對鄉村振興中國家糧食安全的紅線,堅決執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完善保護補償機制等,防止基本農田“非農化”、加快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