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經卷,且供僧眾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場所。簡稱寺,又名寺剎、僧寺、精舍、道場、佛剎、梵剎、凈剎、伽藍、蘭若、叢林、檀林等。佛教寺院最早出現于印度,中國早期佛寺建筑,大致沿襲印度形式。后因融入民族風格,遂呈新貌。中原四大名寺,是指中原地區佛教界四個有影響力的寺院。即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南陽水簾寺。
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并稱于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除了河南鄭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經考據后證明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位于福建的少林寺,被稱為“南少林”。關于南少林所處地點,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種說法。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于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并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
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歷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
開封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位于開封市中心,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占地達500余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水滸傳》描寫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就發生在其所轄之地。后因戰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
南陽水簾寺
水簾寺位于千里淮河之源的河南省桐柏山腹地,是中國臨宗的重要道場,也是豫南鄂北地區佛事活動中心。水簾寺始建于年代已湮滅不可考,拒歷代碑刻記載,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來,水簾寺時遭兵災匪衰、據《白云宗譜》記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徵山宗林寺長老、法傳臨濟四十一世端德和尚,朝五臺歸,路過桐柏山麓,睹云林峰巒,遂小住此山,并收徒傳法,開壇布教。至1949年前,寺院業已荒廢。
1983年起,水簾寺在傳虛、印恭、妙俠法師的主持下,開始了大規模重建修復工作。自1983年至1993年間,水簾寺先后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樓、毗廬殿、天王殿、山門、僧房樓、功德堂、觀音禪林、羅漢堂、竹林精舍、華藏圖書館、佛教賓館、素餐館和各類房舍共180間,建塔園一處,石拱橋五座,石欄桿三百多米,石踏步九百多階。擴坡圍墻二千多立方米,攔河壩一座,護河提八百多立方米。殿內供奉有各類佛菩薩像128尊,大型木刻金剛經12面,泰國大小銅佛五尊,大鐘一口重1.2噸,大鼓一面直徑1.3米,寶鼎一幢高3.6米,各類法物法器二百多件,立各類石碑16通,珍藏《頻伽藏》部,香港佛教青年協會贈送日本版《大正藏》二部,經書二萬余冊。臺灣觀音寺住持如儉法師賠玉佛一尊、臺灣翠玉念珠一串、上品大紅祖衣一件。至此儼然一座百寶莊嚴的梵宇佛剎巍然落成。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原四大名寺的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