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取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園林以自然的山、水、地貌為基礎,但不是簡單的利用,而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再現一個高度概括、提煉、典型化的自然。追求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為了豐富對于空間的美感,在園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種種手法來布置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鏡借等。總之,為了豐富對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頤和園的一部分,這是“借景”。蘇州留園的冠云樓可以遠借虎丘山景,拙政園在靠墻處堆一假山,上建“兩宜亭”,把隔墻的景色盡收眼底,突破圍墻的局限,這也是“借景”。
頤和園的長廊,把一片風景隔成兩個,一邊是近于自然的廣大湖山,一邊是近于人工的樓臺亭閣,游人可以兩邊眺望,豐富了美的印象,這是“分景”。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自成院落,另辟一個空間,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大園林中的小園林,叫做“隔景”。對著窗子掛一面大鏡,把窗外大空間的景致照人鏡中,成為一幅發光的“油畫”。
“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鏡中”(王維詩句)。“帆影都從窗隙過,溪光合向鏡中看”(葉令儀詩句)。這就是所謂“鏡借”了。“鏡借”是憑鏡借景,使景映鏡中,化實為虛(蘇州怡園的面壁亭處境偏仄,乃懸一大鏡,把對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內,擴大了境界)。園中鑿池映景,亦此意。
建筑和園林的藝術處理,是處理空間的藝術。老子就曾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間。而“無”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節奏。
中國園林中的窗
窗子在園林建筑藝術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內外就發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
空窗
顧名思義空窗就是在園林建筑中空窗是指局部或全部鏤空的窗子。又稱“月洞”,即在空白墻上做成滿月形狀。其特點:外來之景如畫一般鑲嵌“畫框”之中,他人觀鏡中之人猶如一幅動態的肖像畫。
觀賞的角度不同,畫框中的畫與人也不同。如獅子林“立雪堂”南墻面即有數個“月洞”空窗,每個空窗景色多不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月洞”也不拘泥于滿輪圓月這種形式了,也有“弦月”“梅花”“桂葉”“花瓶”“雙菱”“六角”等形狀。如站在留園石林小院之南的“洞天一碧”小屋內,面東墻上有“六角”空窗將墻隅空地生長的修竹與秀石框入窗,極富雅意。
半窗
即將窗安裝于半墻之上。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常常運用。如蘇州滄浪亭內“翠玲瓏”是以觀翠竹為主題的建筑,小巧精雅,南面植竹檔前面圍墻之外不佳之景,北栽竹形成翠林,遮掩“五百名賢祠”,以緩莊嚴肅穆之氣。而南北之墻,各布置一排半窗,落座室內,白日滿院鮮翠映入眼中使人爽心;月夜涼風微起“墨竹”輕舞,尤如動態的水墨畫。其窗有多種款式,拙政園的“玉壺冰”,其半窗花樣是冰裂紋式,這與建筑功能、室內陳設、匾額之名、及主人的喜好是有著一定因果關系。
長窗
又稱“隔扇”,通常落地,安裝在上檻與下檻之間,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門的作用,故亦稱它為“落地長窗”或“落地門窗”。在蘇州園林中,長窗是最實用的窗之一。這種窗開之,人可出入、通風、采光;閉之有采光、保溫,居室內能賞室外美景的作用。
和合窗
又稱支摘窗。為何稱“支摘窗”?即窗分上、中、下三層(但也有二層式的和合窗),上層、二層做成可支起放下的窗,而下層一扇則做成直立式,拔掉木插銷可將窗摘下。這種形式的窗,一般窗成長方形,也有其它式樣。下層為何不做成和合式?因為此窗高度一般與人體高相近,如果做成和合窗就會妨礙人的行走與采光了。
此類形式的窗,在蘇州園林中運用也是比較廣泛的。如今它的做法與結構也有了變化。如藝圃的“鶴柴”東邊之窗和“延光閣”臨水南窗、留園“明瑟樓”及“遠翠閣”、拙政園的“香洲”和合窗,耦園的和合窗,雖然功能相似但款式還是有區別的。此類窗與其它窗相比優點在于:臨窗平眺視野寬闊,園中遠近美景盡收眼底。
橫風窗
又稱橫披窗,安裝于長窗之上,即上檻與中檻之間,窗多為扁長方形。留園的“涵碧山房”,南北兩側長窗之上即為橫風窗。
漏窗
又稱透花窗,也稱花墻洞、洞墻,這是一種在蘇州園林中比較常見的也是運用得非常廣泛的窗。它主要布置于園林中的隔墻或游廊等處的墻上)。由于這種窗形式活潑多樣,既能單窗自成一景,又能數窗了形成組景,可為隔而不堵,漏中又續,因此產生了上百種以上的款式造型,其漏窗的題材內容主要涉及動物、植物、人物、文化、等方面。
......
中式造園除了憑借山水、花草、建筑所構成的景致傳達意境的信息外,還將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形式,如匾額、楹聯、碑刻藝術等融入造園之中,深化園林的意境。此為中國園林所特有的,在現在中國大師中,不少人將園林藝術融入到現代建筑中去,在追求意境的同時也展現了我國古文化中獨特的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