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鎮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東接名山、邛崍,西接蘆山、雅安,坐落于四縣交接之處,居于兩河相交的夾角內,民間傳為“財源”匯聚的寶地。
古時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是臨邛古道進入的重要驛站。所謂的南方絲綢之路,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出現。
它以四川為起點,經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沖,從德宏出境,進入緬甸、泰國,最后到達印度和中東。也稱“蜀身毒道”,總長200公里,與西北“絲綢之路”一樣,南方絲路對世界文明也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上里鎮歷史悠久,根據境內尚存的文物記載,古鎮初名“羅繩”,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驛站、關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區的關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鎮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日益繁榮,有5家大姓聚居,便以五大姓氏更名為“五家口”。
關于五大家族的傳說更是各有千秋:韓家銀子(官商錢多)、楊家頂子(官宦世家)、陳家谷子(屯糧大戶)、張家棍子(骨科習武)、許家女子(漂亮勤勞),其中的故事耐人尋味。
上里古鎮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為主的空間特色,建筑風格仍以明清時期的為主。古鎮的街道主要呈“井”子布局,且都不寬,兩邊全是老式的鋪面。古鎮以木結構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鎮平安。
古鎮民居保存得比較完好,多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寬展的戲壩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頂戲樓,是川中場鎮不多見的巧妙設計。
現存多座石橋,其中以“二仙橋”為代表。上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所以經濟不發達。但諸多非農業成份的滲入,也使小鎮的經濟有所發展,在規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格局。
古有詩云:“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正是對上里古鎮生動形象的總體描繪。二水環繞的古鎮內明清建筑錯落、古樹參天,茶馬古道上唐宋文物遺跡眾多,近代紅軍石刻標語隨處可見。
讓往來游客踏石板道上體味歷史的滄桑,漫步于小溪流水邊享受怡人的田園風光,站在古老的石橋上領略自然的恩賜,沉醉在白馬靈泉邊聆聽古“羅繩”興衰的故事……
這里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現在這里還是影視作品的外景地。2013年6月5日掛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