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庵位于秦嶺北側藍田縣境內,地處藍田縣城東10公里的普化鎮王順山下,原名水陸殿,為六朝古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被譽為“中國第二敦煌”。它三面環水,形似孤島,帝有青山聳立,周有河水環流,故稱水陸庵。
水陸庵素有“天下第一彩色連環壁塑”之稱的佛教圣地,是國內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壁塑群把繪畫、圓雕、浮雕、樓刻藝術手段容為一體,在墻、梁、柱上鑲滿了3700多尊人物及自然界萬物的塑像。件件栩栩如生,個個活靈活現,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氣象萬千的意識效果。所說壁塑,也稱“隱塑”或“影壁”,是中國繪畫、雕壁合一的藝術形式,多以山水、花卉為題材,并施以色彩,形成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特殊樣式。其造型、身姿、表情、服飾等繁復各異。
水陸庵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四合院,前面是山門,南北兩邊是廂房,院中有中殿,西有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個院落清新幽雅,古樸端莊。山門上方“水陸庵”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出自于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之手。
進入山門,右側豎立著文保碑,據介紹:水陸庵系六朝古剎,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唐代擴建為可容納僧侶千人的寺院。后經五代、宋、元、明、清等多次重修,規模也不斷擴大,并增修了前院,院內有蓮花池、觀音菩薩,甬道回環,茂林修竹,古木參天。明代秦藩王朱懷埢曾奉水陸庵為家祠佛堂,于嘉靖四十二年至隆慶元年,葺修廟宇,重整壁塑。水陸庵以琳瑯滿目的壁塑著稱,現除保存五代壁塑一組外,其余為明代雕塑家喬仲超所塑。1957年水陸庵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院落,院內兩邊各有廂房13間,院中有3間中殿,西有5間大殿,整個院落清幽古樸。順青磚小徑經過中殿,便是水陸庵的大殿了。殿門甚高,又多為花草古柏所襯,立在門前,便聞得縷縷香火味兒,雖說還未入殿門,心神兒卻已落得個清靜,仿佛進入佛門了。
步入大殿,全然一個佛的世界,滿壁的佛像活脫脫地在那里動,有佛坐著,口中念念有詞;站著的,仿佛隨時會走下來,衣帶兒似乎正在微風中飄動,而身下的白象、麒麟且靜靜地在那里喘吁。
著名的壁塑就全部在這座大殿里,它共分為南北山墻、殿中正隔間兩壁及兩檐墻4部分,共有大小不等佛像3700多尊。進入大殿迎門,中隔正壁間,塑有釋迦、藥師、阿彌陀佛,均端坐于須彌座上。釋迦牟尼畢竟是佛中鼻祖,只見他正襟危坐,兩眼含光,兩旁為藥師、彌陀,兩側有阿難、迦葉兩大弟子相隨。釋迦佛之外,還有老子與孔子,真可算是佛、道、儒三家師祖的聚會。
水陸庵內的壁塑群融繪畫、圓雕、浮雕、鏤刻等藝術手段為一體,在墻、梁、柱上鑲滿了3700多尊人物及自然界萬物的塑像。件件栩栩如生,個個活靈活現,在方寸之地上反映出氣象萬千的藝術效果。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獨具,尤為突出。這些塑像大多立足于故事情節,追求場面的動感,抓住了人、物等的表情、眼神、動態等環節的變化,以寫意而達意境,以塑體而托思,將人物的性格以及喜、怒、哀、樂的表情躍然壁上......
水陸庵大殿內的彩色壁塑最為精彩和豐富的,要算南北山墻上的群塑了,那是佛的“本生”和“經變”故事的活現。盈尺的人兒,層層累疊,滿布壁面,其間有亭臺樓閣、殿宇寶塔;也有山水橋梁、園林瀑布、奇花異卉、珍禽怪獸;其色彩之炫目,神態之繚眼,均令人眼花目亂;騎牛坐象者在那里悠然緩行,乘獅駕麟的在躍然奔馳......
面對著這些生動、形象、千姿百態的塑像,你若想順著小人兒數去,往往記后而有漏,忙左而亂了右,終是計算不清,這才去翻志,竟有“三石六斗菜籽之多”的說法,據考證實有三千七百余尊。這些彩色泥塑整體布局嚴整,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泥塑巨匠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塑技巧。讓人不得不為之嘆服。
要說最令人感動的,則是那尊十六臂觀音菩薩像了。她靜靜地盤坐在那里,雙目閉合,十六只胳膊成扇形自然伸展,每只掌心中有一只半睜的眼,看不出那眼中含著的是悲哀還是歡樂!傳說,在塵世間她曾是一個皇帝的女兒,被父王所寵愛,不料后來父王害了病,非得女兒的雙眼雙臂為藥不可,兩位姐姐拒絕了,而她卻義無反顧地獻出了雙眼雙臂,此事感動了佛界,將她超脫為菩薩。她那顆善美的心為人間所崇尚,人們塑造了她,也熱愛著她。
走進水陸庵,不僅讓人領略了中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厚重,藝術技藝的精湛絕倫,還使人拋棄世俗的雜念,虔誠地在佛像面前蕩滌心靈,悔悟前世今生。如今,水陸庵以其精美的壁塑享譽海內外,其文物價值已經遠遠高于宗教價值,成為秦嶺北麓一處絕佳的文化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