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文化振興行動,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是鄉村振興題中要義,并貫穿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過程。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文化振興,不僅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文化哺育和支撐,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和靈魂。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就是鄉村振興的魂。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孕育了燦爛的農耕文明,“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優秀傳統和鄉土文化倫理深深浸入民族血液中,在五千年文明演進歷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活力無限、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保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弘揚鄉村優秀文化傳統。結合傳統工藝振興、優秀傳統戲曲傳承,有效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政策性法律法規,逐步推進非遺傳習基地及展覽展示館建設,保護、展示鄉村文化記錄、文化場所、文化實物等文化資源和記憶;采取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方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積極搭建或借力文化產業博覽會或非遺博覽會等會展平臺,擴大非遺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影響,使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與鄉村休閑觀光游相結合,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脫貧攻堅,筑牢鄉村振興的文化根基。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特別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打牢“硬”基礎。加大對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推進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達標建設以及鄉鎮綜合文化站新建或改擴建。同時,大力扶持農家書屋、民營文化團體建設,為促進基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二是加強“軟“服務。一方面,推進公共文化資源重心下沉,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進農村。充分整合各類群眾文藝資源,統籌開展文藝創作、文藝輔導、送戲下鄉、各種展覽、隊伍培訓等文化服務,豐富基層文化生活;組織創作扶貧扶志優秀劇目在全國扶貧日期間集中展演、巡演,把大戲送到山莊窩鋪,送到百姓家門口,使文化惠及農村、惠及群眾,增強了廣大農村和農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實施全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總分館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是持續發展鄉村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結合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積極探索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繁榮的新路子,推進一村一品建設步伐,重點加強人文歷史、民居風貌、民俗文化等特色鮮明的農村文化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向社會力量開放,引導促進農村演出隊、文化戶活躍和壯大,培育鄉村文化市場。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學習,引導網吧等鄉村傳統文化娛樂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優質文化產品。四是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絡進村入戶,建立基于“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基礎庫群”的數字資源庫平臺;建立覆蓋面廣的數字圖書館服務網絡,搭建新媒體服務平臺;依托公益性文化單位,建設公共電子閱覽室,為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提供綠色上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