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報恩寺,始建于明正統五年(1440年),是中國現存結構最完整的明代寺院,也是唯一一座純楠木營造的寺院。這里斗拱的種類多達36種,還有最完好的轉輪經藏和造型獨特的碑亭……隱于西南一隅的報恩寺,堪稱中國建筑史的匠心獨造,而層出不窮的謀逆傳說,又使得它籠罩著層層迷霧。
報恩寺地處平武縣城東北,背依箭樓山,坐西向東,東西長278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約27800平方米,建筑面積3518平方米,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閣在中軸線上層層遞進,兩側輔以大悲殿、華嚴殿以及對稱的碑亭。這是報恩寺大門進去的第一個大殿——天王殿,天王殿前面建有三座漢白玉材質的橋,因形制極似故宮前庭的金水橋,當地人也稱其為金水橋。報恩寺是中國現存結構最完整的明代寺院,也有人稱其為深藏在山中的故宮。
相傳明朝時期,此地的官員王璽,覺得自己的名字很獨特,是上天暗示他當皇帝,于是,此人便有了一些花花腸子。進京之際,王璽特意將曾經修過皇宮的工匠,帶回平武,然后仿照皇宮的樣子,打造了一座宮殿。此事被人告發,皇帝命人前去查看,王璽恐慌不已,趕緊把宮殿改為感念皇恩的寺廟,從而躲過一劫。派去查看的大臣回朝之后,將報恩寺的事情大肆渲染,哄得皇帝龍顏大悅,并賜名"敕修報恩寺"。于是,平武的這座寺廟,才得以保留至今。
在去往平武的途中,我們從當地人的口中,得知了這座寺廟的神奇之處。據說,當年的工匠利用及其名貴的楠木,相互穩固,全程沒有使用一根釘子,便成功打造了這處報恩寺。于是帶著這份好奇與驚訝,我們終于抵達了目的地,剛一下車,就看到了坐落于臺階之上的它。青山綠樹,與古樸的寺廟自成一體,看起來極有意境。
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依地勢而建的山門,它是單檐歇山式,看起來大氣精美,上面的雕刻也很有觀賞價值。
走進第一處院落時,那三座并列在一起的單孔石拱橋,看起來還真的有幾分熟悉,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故宮午門之后的漢白玉拱橋。
不過,規模還是有差別的。此處的橋,非常完美的將山門與天王殿連接起來,而在橋的北側,還有一座古樸的鐘樓,里面放置著兩口鐵鐘,一大一小,各有特色。上面那精美的花紋,已經有些許模糊,畢竟它們是明代所鑄,距今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
走過石拱橋之后,便來到了天王殿。此處建筑極為精致,尤其是屋頂上的黑色琉璃瓦,在陽光的照射之下,還能顯現出綠色的剪邊琉璃。跨入其內,里面擺置著佛臺,上面供奉著四大天王神像。與一般的現代仿制神像不同的是,這些神像全都是彩塑的,而且雕刻極其精美,那不怒自威的神情,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不敢與之對視,但可惜的是,上面的色彩已經有些脫落了。
踏進華嚴殿,這里有我國保存最好的一座的轉輪經藏。總共七層的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座七級佛塔,結構極其復雜,上面的雕飾也很精繁。據說,只要在旋轉它的時候,背誦一遍"六字"真言,便能使人延年益壽、驅除厄運。這么好的機會,我們肯定不會錯過,雖不求靈驗,但為心安。而轉完之后我才發現,原來這里的泥塑蟠龍如此之多。據說,全寺共有9000多條龍飾,且造型各異,也正是因為如此,報恩寺還被稱為“深山龍宮”
漫步于寺內,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這里的建筑風格,是從宋元到明清的過渡。不僅屋頂的形式多種多樣,還有三百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畫,值得觀賞。而此處樣式古樸的斗拱,也足有二十余種,其精致程度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