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水西門內冶山,是江南地區現存建筑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朝天宮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御賜,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現為南京市博物館。
朝天宮所在的冶山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修筑的冶城所在地,是南京主城的發源地之一,之后歷經滄桑,或為寺院、或為道觀、或為學宮。明朝時期,朝天宮是朝廷舉行盛典前練習禮儀的場所,以及官僚子弟襲封前學習朝見天子禮儀的地方。清同治年間,在原址上改建,從宋元明代的道教建筑變成了儒家的文廟和江寧府學(江寧府學舊址則改為南京武廟)。
朝天宮是江南地區文廟建筑的典范,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宮殿式體制。朝天宮古建筑群占地面積約七萬平方米,是江南地區現存最大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筑群。朝天宮其布局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壺祠。大門正南邊有“萬仞宮墻”圍繞,墻內有一泮池。東西兩側分別為“德配天地”和“道貫古今”牌坊。正面有欞星門,前方設有大成門。過大成門迎面是大成殿,這是文廟的主體建筑,殿內正中原來曾供奉過孔子的牌位。
現存主要建筑:最南邊為宮墻,正南照壁上磚刻“萬仞宮墻”4個大字,墻內有泮池;宮墻東、西兩面入口處各有磚坊1座,3間3拱門,中門較大,上有磚刻橫額,東為“德配天地”,西為“道貫古今”;西坊門處有下馬碑,上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
自南往北,欞星門是文廟的正南門。4柱南北各有石獅1,雄雌成對,共8只。牌坊通面闊15.5米。門內兩廂東為文吏齋、司神庫,西為武官齋、司牲亭等。戟門面闊5間29米,進深12.29米,重檐歇山頂,上下檐均用斗拱。它是文廟的中心建筑,用材較大,殿前丹墀基本如舊,東西兩廡和走廊各12間。大成殿后是崇圣殿,亦稱先賢祠,歇山頂,檐下斗拱。殿后高處有花敬一亭,亭東有飛云閣、飛霞閣等;閣前有御碑亭,碑上刻乾隆六巡江南時為朝天宮景區所題詩文,故名。敬一亭兩旁疊石堆山,筑水池,布置庭院,別有情趣。
朝天宮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其建筑格局、樣式、營造技術等,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