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古鎮位于安康市石泉縣城南50公里,與漢陰縣、漢中西鄉縣、鎮巴縣接壤,被譽為“雞鳴四縣”之地。從石泉縣城出發,沿漢江邊一條蜿蜒公路前行,就到了熨斗鎮。熨斗古鎮距今有上千年歷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驛站古鎮,也是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認定的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熨斗古鎮名稱的由來
許多人第一次聽到“熨斗古鎮”,免不了都會笑一笑,我也不例外,小時候頭一回聽說,心里也納悶,這是什么地名啊?
其實熨斗鎮原名永興場、筒車壩,因為這里地形像古時縫紉用的熨斗,所以清道光二十三年更名為熨斗壩。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據說在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七月,洪水猛漲,有風水先生說水火不相容,想要防治水患必須用火物鎮壓,而熨斗即為火物,可避水驅水,于是就將鎮名更名為熨斗鎮。不過說來也是奇怪,更名之后的熨斗鎮再也沒有發過洪水。
熨斗古鎮原本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驛站古鎮,距今已經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雖然歷經千年變遷,但山水環抱中的古鎮,卻依然頗具詩情畫意,恬淡古樸的風韻也分毫未減。
如果將視線放回1400年前,這個位于石泉縣,與漢陰縣、漢中市西鄉縣、鎮巴縣接壤的古鎮,這個被譽為“雞鳴四縣”的地方,那可不是一般的熱鬧。
漢水庖湯會
曾經聽一位老者講,在他小的時候,家中就是開驛站的,那時候每天晚上都是滿滿的住客,大家南來北往,都要經過熨斗鎮,多少物資經過這個關卡,通往了全國各地。
村里的古戲臺
古鎮每有大型活動,諸如“壩壩筵”、“庖湯會”等,這里便成為聚集之地,最多時可容納有上千人。
熨斗古鎮的建筑
古鎮有90%以上都是原著居民,道路兩邊的明清民居錯落有致地連綴在一起,雕刻精美的窗欞、門楣、瓦當風格典雅,古樸的青石板街道盡顯古鎮的靜謐安詳。
古鎮里你幾乎看不到過分的市場開發,外界的喧鬧似乎與古鎮無關,像是生活在民國里,幽深的街巷、飛檐翹角和馬頭墻都依舊保持著那份古意和安靜。
縱有惋惜,難抵時光
祖居熨斗老街的老人們常常在年輕人面前緬懷老街的輝煌,話匣子從“解放前在鎮下街頭立有一個閘子門,門額上書“川楚通道”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落款為道光二十年”打開,說到如今老街的沒落而至。其中情緒,多為心酸、多為惋惜、多為不舍。
明清時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陜客商云集,南來北往,貿易不絕,也讓很多文人墨客逗留扎根。古戲樓上演的漢劇韻味悠長,如今本土仍有一批熱愛山歌、小戲、漢劇的愛好者,熱衷于傳統文化演奏,將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
老街的建筑屹立在春日的漫天燦爛里、夏日的流水潺潺里、秋日的枯葉四散里、冬日的雪花紛飛里,與歲月同在,幸運的是時光善待美人,老街也在時光的洗禮里變換著模樣,每一暮都美的不一樣。
老街更像是一曲怎么都譜不完的歌,音符是跳躍的、音律是優美的、歌詞是蒼勁的。觸摸斑駁的木門,踏著腳下的青石板,沿著老街前行,細細品味,與歲月同在的老街有一種寧靜美與質樸美。老屋的窗上的雕花很精美,木制的梁柱已經斑駁,生于斯長于斯的老人臉上,皺紋悄然爬上,歲月無情地印刻下了它的痕記。
熨斗古鎮的特色
壩壩筵
熨斗古鎮另一大特色,是聞名遠近的“壩壩筵”,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上百桌,場面壯觀。餐桌用的是實木四方桌,長條凳,每桌坐8人,長者或輩分高的要坐上位。開席前,要給老人和長輩敬酒送祝福。“壩壩筵”以豬肉為主要原材料,其它食材也以當地盛產的食材為主,以蒸菜、燉菜、炒菜等形式呈現。
燕翔洞
從老街盡頭沿著一條狹長石梯順階而下,燕翔洞景區就在古鎮腳下。燕翔洞坐落于富水河峽谷中,左右有奇峰聳峙,洞前流水淙淙,山巖綠樹蔥蘢,水上野鴨泛水,田野花草溢彩。
據地質專家考證,燕翔洞全長約16公里,系寒武系古生石灰巖溶洞群,是西北乃至國內保護最完好、洞內景觀最豐富、體量最大的溶洞群。在恒溫17度的清涼世界里,燕翔洞經過5億年自然造就,形成了“九寨風情、黃土高坡、西子湖畔、太白聽瀑、蓬萊仙閣……”等天然奇觀,經過絢麗燈光映射,如夢如幻,恍若一座夢幻宮殿。
現在,隨著交通的日益發達,熨斗鎮的作用慢慢的失去了,它慢慢的沉寂了下來,它的作品不再是一個交通的樞紐,而成為了一個旅游的好地方。
不過,現在熨斗鎮依然保存著以前的景象,木板的房子,青石的街道,還有以前的店鋪,在繁華的城市里生活的人們,當你覺得煩躁,想放空自己的時候,不防去熨斗鎮轉一轉,在那里,你能完成自己心靈的釋放,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安靜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