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建于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這里群山環抱,林海綿綿,竹濤滾滾,山清水秀,風景綺麗多姿,是人們游覽、避暑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外國朋友、外籍華人、華僑、港臺同胞和祖國內地的游客五六十萬人。香火頗盛,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景致。
寺廟中供奉的義中大師,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稱為"三平祖師公"。
義中大師,祖籍陜西咸陽高陵縣人,父親到福建做官,公元784年誕生在福建福清。
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從漳州芝山率領眾僧尼,跋山涉水來到平和避居,興建了三平寺院。
當時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缺醫少藥的生活。義中大師為山民送醫送藥,傳授強身的"太祖拳"和"少祖拳"籍以健身防病。他還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織,使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造福一方!
由于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德高望重,后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
一千多年來,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每年還吸引五六十萬海外游客來這里朝拜,并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三平寺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屢遭兵亂、火患和各種自然災害的破壞,前后維修、改造、重建100多次。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近二十年來,由當地政府和海內外熱心者投資,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
三平寺總建筑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后組,殿宇建筑,別具一格。
山門額上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左右兩廊對峙,廊壁上鑲嵌著歷年善男信女捐建寺院記錄,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在塔殿后墻正中的"王諷碑"是三平寺僅存的唐代文物。
王諷,唐朝吏部侍郎,相當于現在國家組織部副部長,受于宗案牽連被貶為漳州地方官,和義中大師成為好朋友。在大師圓寂后為其撰寫了《漳州三平大師碑銘并序》而立的碑,碑文記載了大師一生的經歷。鑲在墻壁上的石碑是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大雄寶殿后面的“祖殿”和“塔殿”都供奉著義中大師像。塔殿有一尊義中大師的扶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是三平寺最熱鬧的地方。
寺院是依山而建,古寺后山上,綠樹終年青翠。祖店右側就是久負盛名的"虎爬泉",泉水清冽、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