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園林,在古籍里面稱之為“苑”、“囿(yòu)”、“宮苑”、“園囿”、“御苑”。園林作為皇家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園林類型的皇家園林。今天我們要來說的是北京的三山五園。
三山是指香山、萬壽山和玉泉山;五園是指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以及圓明園,是在北京西郊一帶的皇家行宮御園。
香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買賣街40號,北京市區西北郊,占地188公頃,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早在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
萬壽山: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環湖先后建有多座頗具影響的寺觀,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護圣寺”規模最大。萬壽山樓宇恢弘,漢白玉釣臺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魚垂釣。
玉泉山:位于頤和園西五六里。這座六峰連綴、逶迤南北的玉泉山,是西山東麓的支脈,在“山之陽”,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紋隱起,作蒼龍鱗,沙痕石隙,隨地皆泉。北京的玉泉在玉泉山上,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涌,水卷銀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說,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清漪園:現為頤和園,位于北京城西北,圓明園之西,玉泉山之東,全園面積約242公頃,其中北部甕山(后改稱萬壽山)約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結合、以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園。1750年(乾隆十五年),開始建設,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
靜宜園: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每至深秋,層林盡染,觀西山紅葉成為靜宜園的重要景觀。
暢春園:位于北京海淀區,圓明園南,北京大學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靜明園:位于中國北京的一個園林,位于頤和園西側的玉泉山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有諸多景物,較為著名的有玉泉,玉峰塔、華藏塔等。
皇帝能夠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權與經濟上的雄厚財力,占據大片土地面積營造園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規模之大,遠非私家園林所可比擬。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載體,它不僅客觀而又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的興衰和工程技術的水平,而且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演變,蘊含了儒、釋、道等哲學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的影響;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