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佛古鎮,位于四川省內江市資中與威遠交界處的景尼山上,為四川歷史文化名鎮。鐵佛古鎮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古鎮名鐵佛,與佛教有關,鐵佛鎮最初名老店子,僅有幾間店鋪。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人們將近在1公里外太平場的一尊鐵佛(該寺已毀)迎到附近的新津寺,佛為明代萬歷三年(1575年)鑄造,高1.4米,當搬運途徑老店子歇息時,鐵佛生根,再也搬不動了。于是僧人融亮在此建廟,取名鐵佛寺,小鎮因此鐵佛寺而得名。
古鎮由上街、中街、下街、禹王街、豬槽街、新街組成。九處石梯,拾級而上,一層高一層,層次分明。小街寬5米,街兩邊店鋪前的街沿較寬,有3米,便于經商營業。店堂一般寬3~4米,進深4~5米。大多數店堂后有一小天井,正對天井的一方是堂屋,天井兩側的廂房就是臥室和生活用房了。
這種四合院,正房威嚴,廂房雋秀。店堂前裝飾的雕花,古色古香,舊貌猶存。全街一房緊接一房,全是石立柱、石砌基的青磚青瓦房,時而還可見高出屋脊許多的用青磚砌成的“封火墻”。
封火墻翼角高翹,雄奇瑰麗。古街上留下的這些明清民居,屋檐斗拱,挑坊雕刻,各具特色,這應該是鐵佛古鎮建筑的一個特點。
上、中、下街由柵門分割,如今柵門石柱依舊,一塊厚實的木板仍相嵌在門楣上,柵卻不見蹤影。上街到中街有20多臺石級,街呈緩坡,臺階兩邊依梯而建、櫛比鱗次的木樓,蔚為壯觀。漫步在3米長、0.4米寬的青石板鋪成的微拱街面上,猶如走進了明清民居博物館。
由于其獨特的布局,古鎮逐漸成為了一個區域經濟中心。當時,鎮上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熱鬧非常。過去,古鎮的閘門是從五更開始洞開,最初的聲音來自馱運鐵礦、鐵器的牲口發出的腳蹄聲,而后就是各種各樣的聲音出現,一直到閘門關閉后的很長的時間。
街上山貨鋪、茶館、酒肆、米行、當鋪、錢莊、染坊、鐵匠鋪開了一家又一家,家家生意興隆,那些闖蕩江湖的生意人修建的廣東會館南華宮、江西會館萬壽宮、福建會館天后宮及川主廟,以其高大巍峨而獨領風騷。
王家祠、菁莪書院、南華宮的古戲樓,于喧鬧的市集聲中,漂浮著令人精神為之一震和怡悅的聲音。但如今店鋪大多已關門,鐵爐街只剩下三家鐵匠鋪還在迸濺著火星;祠和書院只留在人們的口中在回味;戲臺上早已難得有戲演了;古鎮人過著淡泊的日子,寺廟和有天井的老房子開的茶館是老人們最愛去的地方,擺龍門陣時夾雜著福建、廣東、江西的聲腔,最多的是客家話。
1992年,鐵佛因古鎮獨特的布局和眾多的清代四合院建筑,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資中縣鐵佛鎮因其歷史悠久,古風猶存,備受游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