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圣寺又名獅子寺,因寺內(nèi)有光塔,俗稱“光塔寺”,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光塔路。相傳為唐代貞觀年間阿拉伯人宛葛素所興建,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最早興建的清真寺之一,也是中國南方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杭州鳳凰寺、揚州仙鶴寺、泉州麒麟寺),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筑。
唐貞觀初年,薩哈拜艾布·宛葛素于唐貞觀初年經(jīng)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古老中國的南大門——廣州,開始在中國傳教。貞觀元年(627年),阿布·宛葛素和僑居廣州的阿拉伯人興修建了這座清真寺,薩哈拜背井離鄉(xiāng)懷念先知穆圣,故取名“懷圣”寺。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東游記》記述廣州蕃坊穆斯林建寺一座,現(xiàn)存寺內(nèi)的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郭嘉從《重建懷圣寺碑》及南宋方信孺《南海百詠》、南宋岳珂《程史》都記述了建于唐代的懷圣寺。
該寺分別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明成化三年(1467)、清康熙三十四年、1935年重修,1949年后,懷圣寺進行過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后的規(guī)模。
寺院坐北向南,在主軸線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jīng)閣,回廊和碑亭,還有光塔在寺西南角。
寺禮拜大殿置于院庭的正面,它是3間帶周圍廊、歇山重檐綠琉璃,帶斗拱的古典式建筑,巍然聳立在帶雕石欄桿的大平臺上,充分顯示了大殿的高貴威嚴。大殿內(nèi)部潔白明亮。
石欄桿板上的雕刻各異,有葫蘆、扇子、傘蓋、花卉、獅子、游魚等物,極為活潑生動。寺內(nèi)參天古樹
懷圣寺也叫“光塔”寺,光塔位于寺門西南隅的正式名稱“懷圣塔”,也是“邦克樓”。另外塔位于珠江邊,唐朝時入夜后塔頂懸燈來為來往的船只導航,故人稱“光塔”或“番塔”。此塔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具有阿拉伯風格,高36米,青磚砌筑,底為圓形,表面涂有灰沙,刷白。身上開有長方形小孔用來采光通風。塔內(nèi)有二螺旋形樓梯繞塔心直通塔頂。塔頂部用磚牙疊砌出線腳,原有金雞立在上面,可隨風旋轉(zhuǎn)以示風向,明初被颶風吹落,1934年重修時改砌成尖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