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是明英宗寵信的司禮監太監王振的家廟,建于明正統九年(1444年),是北京市內最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建筑群。早在1961年,智化寺就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智化寺一起,共同傳承500多年的還有“智化寺京音樂”,是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清道光、咸豐年間,智化寺音樂從寺院逐漸傳播到北京周邊地區,從而成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時人冠以"京音樂"。
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統九年(1444年),初為明英宗時期的大太監王振"舍宅為寺"所建的敕賜寺院,后王振擅將部分宮廷音樂移入寺院,并組建樂隊,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傳統民俗活動,此即智化寺音樂的由來。
傳統智化寺的音樂又稱京音樂、智化寺京音樂,來源于明代宮廷禮儀音樂,是我國現有古樂中惟一按代傳襲的樂種,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樂有明確紀年的工尺譜本,有特色的樂器、曲牌和詞牌,有按代傳承的演奏藝僧。它與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臺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一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智化寺的工尺譜本帶有紀年,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由15代藝僧永乾抄錄完成的。上個世紀50年代,一個僧人在收拾藏經柜時發現了這個珍貴的譜本,便送給了著名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楊蔭瀏先生拿著譜本和寺院里25、26代藝僧所吹奏的音樂做比較后,發現與幾百年前的音樂相比,保持得非常完整,沒有一點私自加進去的演變。由此學術界推證,智化寺延續560年的音樂沒有任何演變。
智化寺京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音樂風格莊重、古樸、典雅,曲體結構龐大、規范,演奏技法豐富,曲目蘊藏巨大。
它在傳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隨意增刪變易,注重保護繼承。智化寺京音樂忠實地保存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風貌,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變遷提供了典型的生動實例。從現有資料看,大部分學者認為京音樂與唐宋古樂有關。
它在曲目、樂器、宮調、演奏方法等許多方面保存了宋、明舊制。
傳統曲目有《喜秋風》、《拿天鵝》、《清江引》、《梅花引》、《小華嚴》、《醉翁子》等。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多位著名音樂家對智化寺京音樂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智化寺音樂曲目現存共有48首,在氣魄恢弘的宮廷音樂和超凡脫俗的佛教音樂中,又融合了幾分傳統民間音樂的熱情活潑。這從現存的詞牌名字可以看出,如清江引、千秋歲、金字經、華嚴燈贊、滾繡球、水鴨兒等。
智化寺的京音樂,使用的樂器有八種,各曰:云鑼、鐺子、鐃、鈸、子、管(古稱篳篥)、笙、笛。但在有些方面,與民間一般樂器不同。如笙,中國民間一般為十三簧,而智化寺的笙為十七全簧。笛的音調也高。而管子,為京音樂的主要樂器,中國民間一般八孔,智化寺則為九孔(前七孔,后兩孔)。云鑼,又稱九音鑼,最早為明成化年間制作,音色醇美,也稱得上是一件文物。鐺子,演奏時用槌敲擊,聲音柔和,別具一番特色。
京音樂共約300余首樂曲,但至今只有48首樂譜。其樂器分為兩類:一是吹奏樂器,主要有管、笙、笛;一是擊奏樂器,有云鑼、鼓、鐺子、鈸、鐃、子等。樂隊編制為9人14件樂器。
2006年5月20日,智化寺京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