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古村,建制于秦朝,悠悠二千多年歷史,遺存著古巷、古井、古墻、古道、古寺、古亭、古橋、古樹等獨特的“老八古”;這里蘊含神韻,人杰地靈,歷世以來曾孕育眾多文人墨客,鄉間有演粵劇、賽龍舟、舞龍獅、鬧花燈和阿公岀行等習俗,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鄉。
這里自古以來水上運輸較為發達,是東江上游“一路一帶”水上運輸主干線,古村落筑有環成船形的城墻,立有東、西、南、北四個大門,兩邊有護城河,四周碧水繞環,是有名的客家水鄉。
林寨古村地勢低洼,常遭水浸,為避水患和匪盜之擾,鄉間房屋多為木石建筑。自宋元時期起,村落中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和24幢較為出名四角樓,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藝術之精湛,文化底蘊之厚重,獲譽“全國首批傳統村落”和“中國文化歷史名村”。
林寨古村民風純樸,村民秉承“崇文重義、誠信經商、敬祖睦宗、銘恩鄉梓”之祖訓,千戶人家和睦相處;村落布局合理,縱錯有致,排水導污設計精良,村內學堂塾館、花街當鋪、神廟宗祠、水井馬廄、戲臺廣場,一應俱全,舊時村內有三個廣場,北門校場是習武練功之地,西門是農貿加工場,東門廣場是鄉人娛樂之所。
林寨古村內的大街小巷星羅棋布,100多條小巷子,由前街和中街兩條大街貫穿,其余連接各屋的是曲徑迂迴的小巷,形態各異,朝著不同方向延伸。在這里,如非熟悉之人,進入小巷如入迷宮,僅憑方向直覺,全部會失靈;陌生人只能一邊走一邊不斷的問路,一時半刻會讓客人處處碰壁,但熟悉的卻是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古村中有上石街、石街尾、石街口、金帶街、大儒巷、下書房巷、大巷、細巷、上巷、下巷、憐孤巷、接官巷、新樓巷、青云巷、鎮頭巷、鎮尾巷、井頭巷、桑園巷、下園巷、儒林巷、武功巷、學宮巷、美聚巷、司馬巷、賭博巷、宰牛巷、戲臺坪等80多條通巷、加上無岀口的禿尾小巷,村子里超過上百條巷街。在眾多的巷子中,有七條最為岀名。
上石街
上石街俗稱千年古巷,地處古村心臟地帶,陳姓玉珊公祠傲立其間,依次是濟士、濟清、濟民、濟川、濟時等五大房祖屋,另辟有文房、雜貨、肉食、酒肆、磨坊、賭博等店鋪,這里多孕百歲之人,是經濟、文化、祭祀的中心。
東門口內進是東門廣場,世代是鄉人娛樂之所,占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可容數千觀眾,門前有三重生旺之水,兼有大嶺、古云兩山為案,遠眺銅峰如官帽正照,村民視此為風水寶地,門前立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個大字,體現了此地的福貴榮崇。
承宣布政司經歷陳濟士的祖居德星第,陳濟士被世人稱為大儒,德星第直進百十米是孔子學宮(今朝陽學校),途經朝議大夫陳濟川祖屋朝議第、貢生陳汝霖祖屋儒林第和州同陳濟民祖屋上新屋,此巷街的典雅地位與其他巷子截然不同,雖是書房巷,人們卻稱之為“大儒巷。
金帶街
金帶街位于石街尾,當年陳祥利一夜暴富,在石街尾建起與祖屋同名的“儒林第”,再后來,將錢放高利貸,幾經轉手又賺了錢,于是又建起了一幢四角樓,因當地“篤”字是最后的意思,他意會自己活到篤了,反而行了財運,故稱“篤慶第”。陳祥利既懂得賺錢,也懂得花錢,某年他花錢將廣州“鏡群英戲班”請上來演大戲,還在他家門前的金帶街擺花街,推陳出新、創意非凡,獲得省“三寺銀色喜樣獎”,從此金帶街名聲就傳開了。
石街口
石街口是指通往愿學衛荊的直街,毗鄰下鎮較場,清光緒年間,下鎮武舉人陳蘭庭在較場開設武館,教人練藝習武,曾培育岀陳東喜、陳東秋、陳頡石、陳艾、霸茂等拳師,民國時期十九路軍參謀陳佰益是在校場練就武藝從軍抗敵的好漢,這里是濟清公孫裔衍居之地,他們崇文重義,衛荊善居,在各個朝代孕育英杰多眾,自古以來執政的要員頗多。
憐孤巷
憐孤巷位于上石街前面,說起憐孤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林寨陳姓13世孫淮公,早年家貧,是宗族親人湊錢給他娶妻續香火,生下兒子元深不久,因病撒手西去,留下孤兒寡妻,上無片瓦、下無寸地,妻子每天只能幫人打工,仍無以法生活,宗族親人再施援手為他家建了三間房,由于宅地是宗祠背后剩余空地,空間有限,門前小巷較為狹窄,僅能容一人通行,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仍有肢體相碰,所以每次通行,人們都會大聲哼哈,從來不會讓人岀現進退兩難的窘境。宗親們親切地稱這條巷叫憐孤巷,元深在宗親們幫助下渡過難關,成人后娶親生下瑞桂、瑞柯、瑞梧等五個兒子,后衍為名門望族。后來村子里有人口齒不清,結結巴巴把巷子叫成乳姑巷。
井頭巷
井頭巷是通往南門口古井的大巷街,古井水源豐厚,井水清澈見底,每日車水馬龍,大街上挑水兩條濕漉漉水帶久經不干,自晉朝開鑿以來,經歷各朝代的改良維修,水井一直使用至今。
林寨古村是江州義門陳南遷的典范之地,自2009年乘23屆世客會之機,打造旅游景區,每日游客繹絡不絕,村民們為愛堅守,客人們為緣尋找,以“探秘古村落、覽勝四角樓”之心態,乘著閑情逸意,沿著巷街緩步而行,巷街上被人踩得發亮的卵石,給人一種平實、柔軟的感覺;陳舊斑駁的墻壁,龜背般的路面,彎曲的街巷,裸露的水溝,活脫脫像一幅建筑的畫卷,你可盡情領略到客家水鄉和千年古村的特殊魅力;林寨古村的小巷街,美在她的清幽,美在她的雅致;美在她的深藏不露,美在她的靈秀與才俊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