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爾靖遠寺,位于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以西5公里處的孫扎奇鄉牛錄鄉。在一片農舍環繞之中,遠遠就可以看到高出農舍很多的靖遠寺的寺頂。
靖遠寺,是錫伯營八旗軍民于一八九三年(清光緒十八年)來到伊犁后,由錫伯營八旗軍民合力捐資建造的建筑。當時,八個牛錄各建了一個磚窯,專門燒制建造靖遠寺所需的磚瓦片。即便如此,“靖遠寺”也經歷了5年才完全建成。
靖遠寺整個建筑具有磚雕、木雕藝術,并配有彩繪、泥塑,集中原建筑文化和邊疆地域建筑風格為一身,充分展現了錫伯族人民的建筑和工藝美術水平,也是錫伯族和各兄弟民族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歷史見證。
靖遠寺規模宏偉壯觀,建筑面積為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圍墻,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漢文“靖遠寺”大金字,筆法工整,蒼勁有力,為清光緒皇帝親筆書寫。在清代時期,靖遠寺是伊犁九大名寺之一。
靖遠寺坐北朝南。院內八座整體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對稱,工程精細,雕梁畫棟,異角飛檐,極為秀麗。中軸上有照壁、山門、四大天王殿,原有左右鐘樓、鼓樓、大雄寶殿和三世佛大殿。左右有東西廂房,東有六猛將軍八蚱廟,整體建設采用磚雕、木雕藝術,并配有彩繪、泥塑,是清代錫伯族寺廟建筑藝術的代表作。
走進靖遠寺大門,便是四大天王殿,立有取自《封神演義》魔家四將彩色泥塑。走出天王殿北門,是如來佛大殿前院。正中間的主道路邊栽植著牡丹花,牡丹花下靜靜立著三只圈養的灰鶴。仙鶴是吉祥的化身,因而深受錫伯族的鐘愛。
如來佛大殿,正中塑有如來佛像,兩側塑有千姿百態的銅質佛像,據說,銅像里面曾放有金銀珠寶,后在動亂中被洗劫。
繞過如來佛大殿,在東側的墻壁上發現了兩幅磚雕,一幅是雙鶴圖,一幅是“雙鹿回春”,據說兩幅磚雕已經有百余年歷史。
三世佛大殿,是靖遠寺整座寺院中,最高大雄偉壯麗的建筑物。三世佛即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很多佛教寺廟里都供奉有,靖遠寺里這三尊三世佛塑像與別處看到的有所不同,是被錫伯族化了的,具有很明顯的小眼睛、大臉盤等錫伯族特征。
三世佛大殿里曾珍藏160多卷《甘珠兒》,還有阿里亞經數十卷,故又稱藏經閣。當年的靖遠寺里經文薈萃,喇嘛云集,法事興旺,香火盛行。
三世佛大殿后東西兩側是配殿,在東配殿即閻王殿正門屋檐下的橫隔木板上繪有《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取經故事圖。西配殿為菩薩殿,內供許多菩薩,正門額上譜寫著修廟時捐銀之人的名字。
在寺內文物館里的墻壁上,彩繪有數十幅當年錫伯軍民參與修建靖遠寺,情景圖畫,從打夯到竣工,以連環畫的形式,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場景。
靖遠寺對于研究錫伯族從東北西遷伊犁后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工藝美術和各民族文化交流都有一定意義。近幾年來,經國家撥出專款維修,現已修葺一新。煥然一新的靖遠寺,不僅是難得的錫伯族百年建筑的古建筑珍品,又是處風景秀麗的廟宇園林,處處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奕。
現如今靖遠寺是錫伯古城內的一大景觀,與錫伯民族博物院相鄰,互相襯托,熠熠生輝,展示著錫伯軍民250多年來,屯墾戌邊、保衛邊疆的豐功偉績和傳承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