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地處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巴中的建制始于東漢,北魏延昌三年始置巴州,這片土地上至今保留許多古村落。一起來看看最美的巴中12處古村古鎮,你去過幾個?
1、銅城寨村
銅城寨村位于恩陽區柳林鎮。該村形成于明代,選址柳林鋪,地勢“三寨圍一梁”。距今約900年歷史。分前后兩寨,后寨為小寨子。
寨頂端巨形將軍石(人頭石)直立挺拔,奇峰顯秀。柳林鋪地處古道之上,自古以來成都至閬中的古道石極路,途經人頭石胸前而過,沿途商販來往不斷,人興財發。人頭石腳下有一噴泉,可供數百人飲用,嘉慶二十三年,在泉水邊修建彿音堂(關帝廟)一座。由于地處要道,張氏、王氏先人擇吉善之地而居。后民居由少到多逐步增加而成型,隨后不斷發展,形成至今的建筑群。
據杜氏家族碑記,明末杜氏家族居于此村,清乾隆王氏家族從湖南安化中梅村移民四川,入川始祖居于銅城寨,世代生息繁衍,逐步建造完善家園文化。
銅城寨村有古街、銅城寨、香爐寨、觀帝廟、觀音廟、紅碑、靈水灣、古橋等風景名勝古跡。分別位于老街、銅城寨、小寨子、香爐寨、靈水灣等處。四條老街中間為青石板古道,兩側人字水青瓦屋面,土木結構,一層或二層建筑。戶與戶均有堂屋,以堂屋為中心對稱,或闊三間或闊五間,一進二或進三,戶戶相連,頗具規模。
2、梨園壩村
梨園壩村位于通江縣泥溪鄉西北部,距泥溪鎮政府3公里。梨園河由北向南穿境而過,流入大通江河,河上有平板石橋連接兩岸。被專家譽為“川東北地區傳統村落第一村”、“大山深處的香格里拉”。
梨園壩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民居建筑群。現存穿斗木結構院落58套,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掩映于叢林綠樹之中,其中明清建筑28套。有馬氏宗族祠堂、戲樓、《扶風郡》族籍碑、古墓、古寨等遺跡。
如今,在梨園壩居住的大多為馬氏族人。馬氏族人在此居住已500余年,民居建筑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屬典型的川北民居,其樸實的格局最能體現原始的巴蜀風情。梨園壩村口放眼望去,只見壩內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更有小橋流水,桑竹古樹之屬。壩之北面有數百畝梯級漸緩的山坡,間以山溪、梯田、坡土、池渠,植被豐茂,如同香格里拉般靜美。
3、界牌村
界牌村位于巴中市巴州區大和鄉的東部,地處巴中出境東大門,米倉古道穿行其間十余公里。秦漢以來,這里是秦巴要沖、秦蜀商道和米倉古道的主干道和古驛道。始稱殺牛坪,后稱“沙回坪”。
自古以來就是5000年前巴人曾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文化遺跡。古硐寨、獠(老)石嵌、羅家硐、楊柏硐、楊家硐……屬早期古人巖居住處。楊柏硐石嵌長20余米,高可丈余,深淺不一,核心居住區深度(石穴)近5米。巖石峭壁上有人工開鑿痕跡,柱、檁、排水槽一應俱全,有崖墓群(獠人崖墓)百余處。史載:“獠人在山谷者穴居野處,死為石槨。”山崖間石洞遺跡可見。在界牌村委會大門上方石壁處,就能清晰看到先人們曾經棲息過的硐。山崖峭壁,古寨洞穴,無不讓我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界牌村人文歷史文化深厚,是程氏家族的世居地,漢昌縣首任漢昌長程畿、蜀國尚書程瓊等,在此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忠、勇、仁、義”的燦爛文化。界牌村民居建筑群與自然地理、風水古木及古道相映成趣,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建筑工藝精美,虛實布局考究,街坊類型多樣,規模恢宏,傳統村落特色鮮明。
4、龍門村
龍門村地處巴中市巴州區城郊,風景優美,地勢平坦,植被良好,古松柏蒼翠欲滴,青岡樹漫山遍野。龍門村因地處龍門山脈而得名。龍門山像一條俯臥的巨龍從山頂綿延到三江鎮河道內的“龍門灘”,與一河之隔的天馬山、回龍山、木魚山等大山遙相呼應,是巴中境內海拔最高、風景最優美的一座名山。
采龍門山之靈氣,集龍門山之精華,龍門村自元代以前,就有人世代在山頂和半山腰搭棚而居,過著古老而又寧靜的群居生活。經過世代繁衍,龍門村逐漸形成彭氏、晏氏、王氏、何氏、李氏等多種姓氏群居的客家村落。世代繁衍的龍門村人創造出了獨特的燦爛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物古跡及精神財富,其富有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符號齊全,整體面貌獨樹一幟。
龍門村歷史悠久,保存有眾多明清時代的古建筑、古遺跡,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分布字村中,且保存完好。龍門村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至今還保存有皮影戲、山歌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白石寺村
通江縣文勝鄉白石寺村位于川東北腹地,坐落在月灘河“月形”河道上段寬緩之處,河水自北向南貫穿全境。西部鹿鳴山的原始森林、東邊高聳的大城寨自成天然屏障。
白石寺村是歷史文化名村,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石寺廟宇、佛爾嶺石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碑坡古道等。白石寺村傳統村落特色鮮明,布局集中,村落建筑幾乎都是依坡而建,穿斗架梁,青瓦粉墻。
此外,白石寺民居特色鮮明,式樣多為三合院、四合院,院院相連,緊湊致密,掩映于樹木竹影之間,集聚成片,頗為壯觀。
6、靈山村
靈山村位于巴中市巴州區棗林鎮西部,由陰靈山、獅子山、紅石筍、氈帽山、鍋口埡、寫字巖、哨風埡、跳馬臺、觀音井等山梁和平臺山地組成。古村落內,名勝古跡甚多,傳說趣聞引人入勝,地形地貌形象逼真。陰靈山主峰峭壁如削,紅墻黃瓦的廟宇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如同仙境。
村中有建于明嘉靖年代的關帝廟等廟宇13座,有清末、民國時代建成的占地超過100畝的靈山場鎮。靈山村歷史文化悠久,現代書法石刻藝術精湛,有歷史佛教文化、近代紅軍遺跡,有居全國第四位的現代書法石刻碑林,還有納入省級民間非物質文化保護目錄的“說春”民間文化遺產。
7、黃桷村
黃桷村位于巴中市恩陽區,村落地處山間小臺地之中,草灌植被蒼翠,為生態宜居之處。古樹參天,群山環繞,黃桷村不僅具有特色較為鮮明的古村落空間格局,而且空間尺度宜人,“山-樹-街”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和諧宜居。
黃桷村的古建筑中,戲樓和關帝廟最具特色。戲樓占地500平方米,于1892年修建。戲樓舞臺前沿雕刻有“十二生肖”木形花紋,靈動形象,栩栩如生,前后臺之間、左右兩側全是一道道木墻,前后墻上刻有一部古戲《梁山伯與祝英臺》。關帝廟位于牌坊場上端,與戲樓遙相呼應,由當時著名的謝學士倡導修建于清末明初,占地面積800平方米,整座廟宇為瓦木結構,五十年代改造后,保存現狀良好。
8、老林村
老林村位于巴中市恩陽區關公鎮,位于緩坡臺地上,古村落東、南兩面為踏泥橋河,婉轉向西而流,是沿河兩岸灌溉農田的自然資源。白石巖山南北走向雄踞于西,為村落一大屏障。
作為老林古村落建筑代表的謝家大院民居建筑,重風水、嚴結構,依山傍水,就地取材,由良工巧匠造成,整體風格古樸典雅。整個民居建筑坐南朝北、南高北低,為階梯式踏道三級穿流型,整體以中間分別可容三百余人的三個廳堂為軸線,均向東西兩側延伸。建筑風格為青瓦屋面,歇山式屋頂,穿斗木架結構。從龍頭山俯視,整個村落建筑高低層次分明,錯落別致。
9、烏龍埡村
烏龍埡村位于巴中市南江縣北極鄉東北方,四面環山,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烏龍埡村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烏龍埡民居建筑選址重視風水,順應天然,又不拘泥于形式,格局依山就勢,自然飄逸。千百年來,村民依山造屋、就勢結村,留下了座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穿斗結構房屋。民居特色突出、數量眾多,點面結合、錯落有致,大多修建于上世紀30至50年代,擁有典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吊腳樓”,保留了川東北穿斗結構的民居風貌,彰顯出農村特色和民俗特點,具有突出的文化和保護價值。
10、恩陽古鎮
在川東北巍巍的大巴山中,依山傍水間,懷抱著一座千年古鎮,這就是四川巴中市恩陽古鎮。
歷史上的恩陽,是川東北重要的水碼頭,水運相當發達,上通南江,下至重慶,常有幾百只商船在恩陽河岸停靠,可見當時的市場繁茂景象。據史載,明清時期,恩陽鎮內常住人口一萬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來于此,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不下200家,所以這里又是川東北大巴山深處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
恩陽古鎮仍保持著傳統的街市格局,記載著歷史的82株古榕樹點綴于古街巷間,錯落有致、層疊彎曲的街市空間與自然起伏的地貌,體現出古鎮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高高低低的石階,整齊劃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墻面的騎門柜臺,低矮的房檐和長長的繡樓,有效地保護了古街道封閉的街式生活,限制了機動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侵蝕,也較完整地保留了恩陽河河埠,洗衣臺、釣魚石、拴馬石、通往河邊和后山的綠樹掩映中的青石小道。
11、白衣古鎮
白衣古鎮,始建于秦漢,古柳州遺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因河邊有一巨柳,巨臂橫伸,綿亙數丈,行人不假舟楫,借此便可直達對岸,柳州因此而得名。
而白衣的得名,則因為明末清初開始供奉白衣觀音慈像,還因為一場自然災害,清光緒年間白衣遭火焚,千年古鎮毀于一炬,唯白衣觀音廟幸存,世人稱奇,故命名為“白衣”,俗稱“白衣庵”。自秦漢至今兩千多年,白衣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環境孕育了一代代英才,尤其清代的文風之盛,名噪巴蜀,蜚聲海內,清代吳氏,姓不透支,世不過三代,涌現出了翰林2人,進士4人,舉人8人、增生、監生、廩生、貢生等30多個,在朝為官者達四40多人。
清朝火災后古鎮奉旨重建,取樣皇宮,動用通巴兩河13年河道稅銀并募集銀兩十萬,在全國調集能工巧匠,歷時10年,建成了規模宏大、氣象非凡的六廟三宮和龐大的吳氏宮邸、家祠,雄偉豪華的孝節牌坊與魁星點斗渾然一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古建筑群。
置身古鎮,穿行在幽靜、深邃的青石街巷,感悟她那幽幽的神韻,追尋她那遠逝的倩影,那飛檐翹角的徽派建筑,壯觀的節孝牌樓,氣勢恢宏的烽火墻,雕梁畫棟的殘垣斷柱無不在訴說著古鎮千年的滄桑與輝煌。
12、毛浴古鎮
毛浴古鎮位于巴中市通江縣北部。毛浴鎮舊名龍舌鎮明末興場,其地北依雞子頂山,扼縣東、縣北水陸交通要沖,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呈半島狀,清咸豐年間根據這特殊地形,改名為“毛浴鎮”沿用至今。
古鎮自古以來就是水陸交通要道,商賈云集,極為繁華,有“小重慶”之美譽。建筑風格為典型的川東北民居,磚木結構,紅色墻面,小青瓦屋頂,街道路面是清一色的青石板,透著極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及紅色歷史民俗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