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鄉村,不能是“多蓋樓,一美掩百丑”。而是要解農民所苦,幸福才是目標。其實他們的幸福不在遠方,全源自于故鄉:農村。
生活在孤立的農村,伴著好山好水,卻也伴著數不盡的難。其中這4種苦,農民都感同身受:種地虧本之愁,留守孩子之痛。娶妻結婚之難,鄉村養老之苦。
1,種地虧本之愁。
土地,本來就是農民的根。如今農民并沒有失去土地,而是把它拋荒。像一個可憐的母親含淚拋棄自己的孩子,然后遠走他鄉……為什么?因為,種地養活不了我們農民!
一直以來,種地才是農民最擅長的能力。而眼看現在農民付出的農資價格“步步高升”,而收獲的“糧食不如水”。無奈,為了更好的生活,農村人只能背著裝滿鄉愁的行囊,走入城市……
于是,農村人就變成了“半個農民”。有一個不值得驕傲的名字:農民工。
農民有堅韌的性格,他們不會放棄希望。但是心中一直在問這些問題:
①價格啥都在漲,啥就糧食不漲?②現在振興鄉村,農民回來能干啥?③發展休閑旅游的“非農業”,不種糧食了?④農業規模化后,農民還是農村“主人翁”嗎?⑤將來農村會不會富了老板,忘記老農?⑥“美麗鄉村”漂亮房子多了,農民就能幸福嗎?⑦拆了房,收了地。我們農民還能獲得什么?
2,留守孩子之痛。
對于離家的農民來說,孩子在他們心里是牽掛,也是痛。忙碌打拼的日子,或許會淡忘一些。
但是,每當看到那些關于農村留守孩子的新聞報道,每每都是一種傷害。那些“悲傷”的詞語,總會扎向他們柔軟的心臟:
“艱苦、孤獨、缺愛、內向、孤僻、封閉、冷漠、自卑、脆弱、暴躁、沖動、缺乏愛心、道德真空、溺水、性侵、中毒、拐賣、自殺、犯罪、交通事故、誤入歧途……”。
農村人何嘗不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溫暖和依靠,陪伴才是最好的愛和教育。
農村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幸福,樂觀堅強,懂事坦蕩,能有愛心勇敢,漂亮優秀,能永遠保持著微信……而面對現實的無奈,心里唯一的祈求只是:孩子,原諒爸爸媽媽。
面對孩子,只能年復一年地“欺騙”孩子:等明年爸爸媽媽回來,就不走了……
3,娶妻結婚之難。
農村的世界本來很小,一個簡單的家,就能裝下所有的幸福。而現實是,很多農村男人被“剩下”。一個人的農村,虛位以待的幸福,生活都不知道從何開始……
我究竟做了什么,會被判無“妻”徒刑?
①因為農村人很丑嗎?窮嗎?②農村的女孩都去哪了?③男多女少,憑什么我是被“犧牲”的一代?④弱肉強食,農村人能變得更有競爭力嗎?⑤農民光棍到老,未來怎么辦?
4,鄉村養老之苦。
“養兒防老”是農村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誰料社會的變化是如此的快,老人被“留守”。雖然還在在熟悉的土地上生活,卻常年見不到熟悉的家人,默默獨自生活。
他們一邊諒解著子女的難,一邊忍受著自己的苦。貧窮和疾病都是一把刻刀,慢慢消耗著農村老人衰老的身軀和意志。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天都艱難重重……
在外的農村人,心里明白自己父母正在經歷著什么,也痛在深處。但是農民走出去,就是為了更好的回來。現實的鐐銬捆住了農村人回家的雙腳,他們又能如何呢?
父母老了,自己也在一天天變老。想知道:
①農村老人,將來怎么辦?②有錢,農村老人就能幸福嗎?③有誰會在意農村老人的存在?④我的父親母親,你們能原諒我嗎?
農村是一片凈土,但是我們不想在這片凈土上滋生貧窮和苦難,這不是我們的宿命。我們可以自立自強,不應該被遺忘。
農村人不奢求“萬般皆好”只要解決了:種地之愁,留守之痛,娶妻之難,養老之苦。農民就會滿懷希望……這樣的農村就會很美好,那才是農民期盼的“最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