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國藩的侯府,坐落在位于湖南婁底市雙峰縣東部的荷葉鎮。
1864年,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而后奉命北上,只好安排家眷返鄉。因“富圫田莊是第一等屋場”,曾國藩委托四弟曾國潢代為修葺,他強調“房屋不尚華美,修葺舊屋即可,但須多種竹木,多留菜地”。可曾國潢因大哥封侯拜相而大興土木,仿“泮宮”之例,為曾國藩修建了“侯府”。此次“修葺舊屋”,花了七千串錢。曾國藩認為“新造一屋”亦不必花許多錢,深為駭嘆而覺得無顏見人,為此他多次指責老弟。
富厚堂為土石磚木結構,明清回廊式風格,全宅占地面積4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余平方米,由半月塘、半月臺、宅東門、宅西門、全宅圍墻、毅勇侯第門樓、求闕齋、歸樸齋、藝芳館、八本堂前后進主樓、思云館、鳥鶴樓、凝芳榭、存樸亭、綠杉亭等組成。因曾國藩是武英殿、體仁閣大學士,當地百姓亦稱為“宰相府”,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鄉間侯府。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正宅大門
走進富厚堂,正前方是主樓“八本堂”,分前、后兩進,一字排開,有三扇大門。正中門上懸掛了“富厚堂”門匾,“富厚”一語,既取富裕厚足之愿景,更包含有曾國藩對“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之警誡。而大門兩邊的對聯“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紀澤為紀念父親所書,意思是我的父親一生為官,兩袖清風,這種清廉的美德要世代守護,并且日新月異地將之發揚。
富厚堂八本家訓
進入八本堂前廳,上方的“八本堂”三個大字為曾國藩親筆所寫,下方是曾紀澤用隸書寫的他父親的“八本”家訓:
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肅雍和鳴”匾額
八本堂后廳是曾府神龕所在,上方所掛的“勛高柱石”四個字為曾國藩六十歲生日時同治所賜。神龕對面照壁上掛的一塊白底藍字的“肅雍和鳴”匾,為曾國藩親筆所寫,筆力剛勁,氣勢雄渾。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無慢室
富厚堂內接待客人的地方叫“無慢室”,是曾紀澤為紀念父親而設。“無慢”出自《論語·堯曰》“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一語。這段話的大意是:常人之情恭敬“眾大”而怠慢“寡小”,君子則不以“寡、小”而慢之,即君子安泰而不驕慢的情操、品德。早在曾國藩三十多歲時就曾用“無慢”一詞作書齋名,要求自己力戒怠慢。因而,無慢室之門形為八方,寓意歡迎八方來客;而且其門檻也是極低,表示不管身份高低貴賤,來到曾府都是客。這也符合曾國藩祖父曾星岡“親鄰睦友”的治家要求。
曾國藩自稱“書癡”,曾經說:“余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子孫,唯書籍尚思添買。”因而,富厚堂的精華所在,應數它的四座藏書樓。藏書鼎盛時期達到了三十萬卷,顯示了主人深厚的文化底蘊。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內思云館
思云館是富厚堂中最早的建筑物,也是曾國藩一生中唯一居住過的場所。1857年,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去世,他回家居喪之時親自營建了這座思云館,并居住其間“望云思親”“恪守禮廬”“讀禮山中”,還題寫了楹聯:“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以明心志。思云館既是曾國藩早期精藏圖書的地方,辟有“三經三史三子三集三實之室”,更是他飽受挫折后,反身自省東山再起之地,從此以“柔道”
藏書樓藏書
“求闕齋”藏書樓,建筑面積有1100平方米,是曾國藩的另一藏書樓,后人稱之為“公記”書樓,里面收藏有曾國藩的藏書十萬多卷。藏書種類主要有經、史、子、集和各個省、縣之方志。地方志的收藏是曾國藩藏書的一個重要特色。
“歸樸齋”藏書樓又稱“樸記”書樓,是曾紀澤的藏書樓,建筑面積400余平方米。收藏曾紀澤的藏書十萬卷,內容主要包括經、史、子、集等史書,以及曾紀澤出使英、法時采購的大量西方國家政治、教育、醫學、農學等外文書籍,所以眾多的外文書籍是這里的一大特色。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藏書樓
“藝芳館”是曾紀鴻夫婦的藏書樓,又稱“芳記”書樓,建筑面積也是400余平方米。里面收藏有曾紀鴻夫婦的藏書十萬卷,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醫、卜、星、相以及書法作品與各種名帖。曾紀鴻是近代著名數學家,所以數學著作是其藏書的一大特色。
藏書樓飛檐重疊,防蟲、防潮、防火、采光,功能齊全,精巧實用,體現了我國近代藏書樓建筑的高超藝術。雖歷經150余年風雨,至今舊貌依稀。富厚堂藏書樓是幾代主人吮吸東西文化的象征,哺育出了一個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造就了傳統而又創新的文化體系。曾氏后人稱之為“曾家人的精神中心”,對他們來說,最神圣的事情莫過于上書樓看書、讀書、抄書。
富厚堂大氣而不顯豪華,簡樸而不失莊重,雖有雕梁畫棟卻不顯富麗堂皇。有游客贊譽:讀再多關于曾國藩的書籍,都不如來到富厚堂;曾國藩的思想,不僅在字間,也在富厚堂的磚瓦之間!
治家八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厚堂是不可多得的名人故居資源,是獨領風騷的鄉間“侯府園林”。無論是其建筑風貌,還是故居的文化內涵,都是特定時代的文化典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亮麗窗口。在今天,曾國藩為后人所稱道學習的持家教子之方,曾氏家族賴以延綿百年的“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等治家思想,仍可以從這座樸實的深宅大院里得到體現。八方訪客可以從這里品傳統文化之精髓,尋齊家教子之秘訣,覓立志成才之要義,學讀書作文之妙法,習修身養生之要訣,得為人處世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