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名人故居走走,體驗一下帝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吧!
1、魯迅故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文學家。
魯迅故居位于西城區阜成門內門口西三條21號,出阜成門地鐵站,東行一程,再往北轉,喧鬧聲漸少。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魯迅于1924年春天自己設計改建成的,也是迄今魯迅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處遺址。魯迅在此生活了兩年,直到1926年8月離開北京去往南方。此后,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兩次自滬返京探望母親,也曾在此小住。
兩溜老舊的平房間有一扇朱紅色的大門,那就是魯迅故居,為三開間小四合院,房間內的陳設均維持原樣。
就是在這里,魯迅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部分精彩華章。
故居內為“魯迅故居舊景陳列”,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著當年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臥室兼書房,陳設十分簡樸。
1947年6月,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病故,當魯迅故居面臨國民黨劫收的危難之時,王冶秋、徐盈、劉清揚、吳立恒等人通過北平地方法院以“查封”的方式,將這座故居保護下來。
從魯迅先生臥室的北窗望出去,小小的后院,花木蔥蘢,按照故居工作人員的介紹,這里也曾是魯迅的學生們嬉戲玩耍的地方,當年魯迅還在這里養了一只刺猬,他的學生許廣平和同學們也曾在此一起逗弄小刺猬,因為許廣平在學生運動中的勇敢表現,魯迅還即興為她畫了一幅小刺猬的漫畫。
此刻,風兒吹過后院的榆葉梅,唰啦啦的枝葉聲里似乎還夾雜著當年師生們輕快的笑語歡聲。
院內立著魯迅先生當年手植的白丁香,幾十年過去早已長成大樹,透著濃濃生活氣息。
開放時間:09:00~16:00(逢周一閉館)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2、蔡元培故居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蔡元培故居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故居為東西各三進四合院格局,蔡元培一生四海漂泊,僅在北京,就搬過三四次家。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居所,便是東堂子胡同75號。
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進院落,不大的街門開在一排倒座南房的東側。一進院里,花架上的絲瓜、葫蘆長得郁郁蔥蔥,五間倒座南房當年是蔡元培的客廳;
二進院是一個完整的四合院,有南廳,北房,東、西耳房,東、西廂房齊全;三進院里,三間北房中陳列著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西北角的兩間低矮平房根據蔡元培先生親屬回憶,按照民國時期陳設布置成先生當年的臥室和書房。
它既見證了蔡元培振興北大時的春風得意,也經歷了蔡校長被迫離職時的傷心落寞,更醞釀了五四運動的起承轉合。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朱紅色的油漆大門,比起當年還要氣派了幾分。
走出蔡元培故居,回頭再看看這座普通的院落,灰色的粉墻,紅色木門格外顯眼。睹物思人,這座院子是蔡先生任職北大校長期間租用的住宅。誰是院子原先的主人?院子現在的產權屬于何人?人們不想理會。人們卻都知道:讓院子永駐歷史的,是“無恒產”的蔡元培先生。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
3、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文學家、歷史學家,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我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者。
郭沫若故居在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后成為恭親王奕?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作宅園。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故居為大型四合院,大門內有一座樹木點綴的土丘,二門內的5間北房為其工作室和會客廳,東耳房是臥室,東西廂房各3間。四周回廊環抱,有封閉式走廊通往后院。
另外還有一東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圖書等珍貴文物資料。院內有郭沫若夫婦親手栽種的銀杏和牡丹,其中“媽媽樹”最具特色。
步入庭院,草坪上是一座郭沫若先生全身銅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穿過垂花門,是由東西廂房和兩排正房組成的二進四合院,回廊、暖廊將其連為一體。
如今,這里的正房仍保持著曾經的模樣。郭沫若的辦公室、臥室、客廳和夫人于立群的寫字間依然如故。晚年的郭沫若,沒有了《女神》的年少輕狂,只是潛心史學。從展覽中,你也許看不出他被推上名利巔峰后的愁苦和不如意,但在微陰的天氣走進院落,聽著微風拂過,樹葉嘩嘩的響,也許你就在感受到,作為一個詩人,他的人生可能并不全是無邊的驕陽。
地址: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什剎海西南岸)
門票:20元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4、宋慶齡故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故居,位于西城區后海北沿46號。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為大學士明珠的府邸花園,乾隆年間為和珅別院,嘉慶年間為成親王永瑆王府花園,后為光緒父親醇親王奕譞府邸花園,清末又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即攝政王府花園。
1963年至1981年,宋慶齡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1981年10月中央決定把此處住所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并由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里既保留著王府花園的布局和風格,又融入西方別墅特點,是一處中西合璧的園林。
院落建筑分前廳“濠梁樂趣”,后廳是“暢襟齋”,東廂“觀花室”,西廂與新建主樓相連。園內引自什剎海活水繞園而行,湖面上建有長廊、恩波亭,西山腳下立有歲歲平安太湖石,山上建有箑亭、聽雨屋、瑰寶亭。
門前水天相映、碧波漣漪,堤岸楊柳輕揚,院內曲徑回廊,樓堂亭榭;湖水環繞,山石嶙峋;綠樹濃蔭,花香四溢。是一處雍容典雅、幽靜別致的庭院。
園內有上百年的西府海棠、兩百年的老石榴樁景和五百年的鳳凰國槐等古樹名木。有宋慶齡養護過的西山松、盆栽石榴和龍眼葡萄等各種南北方名花佳卉,宋慶齡最喜愛的觀賞鴿更給庭園增添了和平的氣氛。每到四月份海棠花開的季節,賞花游客絡繹不絕。
館內長期設有“宋慶齡生平展”和“宋慶齡生活原狀陳列”,展示宋慶齡生活、工作的環境,現有文物兩萬余件,主要有宋慶齡的手跡、照片等文獻資料以及個人藏品。
地址:后海北沿46號
門票:20元/人;在校大學生及老人10元/、中小學生5元/人。
開放時間:淡季(11-次年3月):9:00-16:00;旺季(4-10月):9:00-18:00
5、李大釗故居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在北京的故居位于西城區文化胡同24號,那是一個美麗而又有歷史感的四合院。
從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釗在北京工作、生活十年,先后居住過八個地方。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一家在石駙馬大街后宅35號(今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北院居住將近四年,這是他在故鄉之外與家人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1979年8月21日,李大釗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小院,一進門就看到一座李大釗的石像肅立在那里。紅紅的背景墻上鑲嵌著金色的黨徽符號。旁邊的金屬展板上有很多名人前來參觀的題詞,讓人立生敬畏。往里走是一個木架搭成的小木亭子,上面爬滿了黃瓜,豆角。
這是一組三合院,北房是全家的臥室和餐廳,西廂房是書房兼客廳,東廂房是臨時客房。院內原有3株海棠樹,據說是李大釗親自栽種的。
院子的南面比較大的房屋現在是“李大釗紀念館”,這里面介紹了李大釗的生平故事和他寫過的文章、書籍,比如《新青年》《甲寅》《民彝》《我的馬克斯主義觀》等等。
李大釗自已非常喜歡這處住宅,這里是他與妻子兒女生活在一起最快樂、最開心的地方。李大釗的次子李光華、幼女鐘華出生在這里,他的長子葆華、長女星華都是在這里耳濡目染,最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就是在這個小院里,他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成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創辦《勞動者》周刊和《工人周刊》等等,很多青年和學生受到他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影響,成為了共產黨早期的活動家。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
門票:1、李大釗故居參觀票價:10元;2、老人、學生憑證享受半價優惠;3、1.2米以下兒童免票;4、軍人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與
6、茅盾故居
茅盾,中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
茅盾先生故居位于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后圓恩寺胡同13號,1985年3月27日正式開放。
這所地處深巷、安謐、清雅的兩進四合院,保留著這位文學巨匠人生的最后足跡。從1974年到1981年去世之前,他一直在這里生活和工作。
走進四合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影壁上的“茅盾故居”四個金字。院內的樹木已抽出綠芽,午后疏影斑駁。碧綠的葡萄架下,木制小秋千悠悠蕩蕩,那是家人為茅盾小孫女安裝的。老人健在的時候,曾時常陪孫女在這里玩耍。
四合院的前院辟為展廳,修建了塑像和展室,開設了“革命文學家--茅盾”展覽,通過文字、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信件、手跡和茅盾主編過的文學刊物等400多件,介紹茅盾的生平和著作,正房前還有一尊漢白玉的茅盾半身像。
后院是茅盾的書房兼臥室,屋內陳設保持著茅盾離開后的原貌——幾件舊家具,一張單人床。“這些物品和家具大多是公家配置的,走到哪家基本都有這幾件,先生生活非常節儉,自己的東西很少。這些被子、床單、衣服很多是補丁套補丁。”
其起居室、工作室、會客室一切陳設全為舊物,臥室的床頭案幾上放著書籍、資料和收音機,還有一排大大小小的藥罐。在這里,茅盾先生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地址:北京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后圓恩寺胡同13號
門票:5元
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
免費日:5月18日
7、老舍故居
老舍,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茶館》。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寫了一輩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開,沒有北京,就沒有老舍。”
現紀念館所在的“老舍故居”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國歸國后,自己花錢購買的位于北京市東城區乃茲府豐盛胡同10號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
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門扇為黑漆油飾。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座磚砌影壁,中心貼個大紅福字做裝飾。
往里走是個不大的小院,只有兩間南房,是為門房;往西還有個狹長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體部分。
院內正房為北房三間,左右各帶一間耳房。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為臥室,西耳房即為老舍的書房。就在這間小屋子里,老舍寫了著名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及《全家福》等,還有為紀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23部著作。此外還有大量的曲藝、散文、詩歌、論文、雜文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
客廳中陳列著沙發、條案、硬木雕花圓桌、凳及多寶閣。南面向陽的窗臺、茶幾上擺著各種盆景、盆花。西墻上掛著著名國畫家齊白石贈送的字畫。在這里,老舍曾接待過許多著名藝術家和中外友人。東西各有三間廂房,東廂房老舍女兒居住,西廂房是就餐的場所。1954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親自栽下了兩棵柿樹。每逢深秋時節,柿樹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他的夫人胡絜青美其名為:“丹柿小院”。
老舍先生在1950年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是那樣的平民化,也一直努力想跟上“形勢”。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仍然未能幸免。終于,在1966年8月24日清晨,年近古稀的老舍獨自走出生活16年的丹柿小院,再也沒有回來。在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老舍度過了一生最后的一天,入夜投湖。
地址: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00
8、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他為中國戲劇藝術做出的杰出貢獻,給我們留下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
梅蘭芳紀念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梅蘭芳曾在這幽靜、安適的四合院內,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此院原為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經過修繕,梅蘭芳搬到這里居住。梅蘭芳逝世后,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議建立梅蘭芳紀念館。
進門后迎面青石磚瓦的大影壁前,安放著一座梅蘭芳的半身塑像。在屏門內小影壁前,擺有四個石質刻花校園墩和一個漢白玉的魚洗。東、西、北房筑有磚廊,紅漆圓柱,廊上印有鮮艷的彩繪。繞過影壁就可看到精致的院落,如此安靜閑適的環境,令人無比羨慕。
紀念館成立后,收藏有梅蘭芳夫人及子女在1962年捐獻給國家的大量珍貴文物、文獻資料。辟有4個展覽室:正院北房為"故居陳列室",客廳、書房、臥室、起居室的各項陳設均保持梅蘭芳先生生前原貌。
外院南房為"第一陳列室"展出了精選的圖片和資料,扼要地介紹了梅蘭芳一生的主要藝術生活和社會活動;內院東房為"第二陳列室"陳列著梅蘭芳使用過的部分戲裝、道具及一些館藏資料,另一內室為專題展覽,不定期更換內容。西房為"第三陳列室"陳列著國內外友人贈送梅蘭芳書法、繪畫和其它紀念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
開放時間:9:00-16:00
門票:10元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隱藏在帝都喧囂之下的靜謐故居,去那里看看有趣靈魂們生活的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