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長,魚水相依譜寫勝利詩篇。傳承沂蒙精神、開發紅色資源、抓好生態資源,創新模式建設美麗鄉村。走近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山東省沂南縣常山莊村。
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最艱苦的時候,根據地只剩下常山莊周圍的幾十個村莊,時稱是“一槍打透的根據地?!?/span>
近些年,沂南縣建設美麗鄉村,涌現出竹泉村、常山莊、智圣故里等多張旅游名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顯著,打造出了以紅色主題旅游、休閑發展旅游為主導的沂南模式。其中常山莊村當選“2015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同時被評為中國紅色文化新坐標。
村莊基本情況
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位于沂南縣縣城西部23公里處,全村共有453戶1356人。常山莊村東臨西司堡,西與張家峪子接壤,北依團圓曼山脈和拔麻相連,南鄰雙泉峪子村。村內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
常山莊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過渡性氣候,四季分明,變化顯著。春季氣溫回升快,風多雨少,氣候干燥,夏季高溫暴雨集中,易形成短時內澇,秋季氣爽,易形成干旱,冬季干冷,雨雪稀少。境內降水量的季節變化極為顯著,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沂蒙生態大道穿境而過,距京滬、日東、東紅三條高速公路都50余公里,距臨沂飛機場70公里,距膠新鐵路沂南火車站30公里。村西雙泉河南北穿越。
該村耕地面積1560畝,人均1.1畝,以山地、丘陵為主,種植業小麥、玉米、地瓜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花生、地瓜,林果業以常山柿子、車頭梨為主。
歷史底蘊:抗戰老區魚水情
常山莊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中心,是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黨政軍機關領導全省開展抗戰活動的中心區域,有著豐富的革命史跡,紅色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戰斗過,工作過。1955年至1965年授銜的10位元帥、1604名將軍中,有3位元帥、400多位名將在這里戰斗過。
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曾經說過:“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弊钇D苦的時候,根據地只剩下常山莊周圍的幾十個村莊,“時稱是一槍打透的根據地?!?/span>
戰爭年代,這里是一個典型的紅嫂之鄉,數上名字的紅嫂就有120多名。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意義的是用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在紀念建國60周年前夕,全國開展的“雙百”人物評選中,明德英被評為百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模人物”之一,而且是戰時擁軍的唯一一名女性。
常山莊周圍還有許多革命遺跡、遺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山東省戰郵會舊址、“火線橋”舊址,紅嫂故居、“沂蒙母親”王換于故居、“小車隊長”李家才故居,谷牧負傷處,戰時托兒所、戰時總醫院、戰時兵工廠、戰時北海銀行、抗大一分校、大眾報社印刷廠、澤東青年干校、戰時醫療所、九合城等舊址。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遺址在經歷了70年的風雨歷程之后仍保存完好,而且還保留了獨特的抗戰山鄉風貌。
紅色影視:“中國山村好萊塢”
常山古村系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的核心區域。周圍崮峰相連,青山幽谷、綠野溪流、果樹農田相互交織。村莊傍山而立,房屋錯落有致,庭院依山就勢,小巷曲折幽深,文化生態,自然天成,相應成趣。淳樸的鄉土人情,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風,成為山鄉古村的重要文脈支撐。
因為完整的保留了原真的沂蒙山鄉古村,被選為《沂蒙》拍攝基地。隨著30余部紅色影視劇的拍攝,如今村內保留著大戲臺、東家院、李家院、斗牛院等諸多拍攝場景,成為古山村的最大看點。
以農家院落為館室的《跟著共產黨走紀念館》、《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人民子弟兵將帥紀念館》,被確定為“黨員領導干部黨性教育基地”,為山間田野、小巷民宅、石墻老屋間彰顯出的根據地文化、中國北方鄉土文化以及齊魯傳統文化增加了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
多樣的文化內涵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相互交融,構成不可多得的紅色文化和影視文化基礎。不僅同周邊其他旅游資源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而且在臨沂和山東也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
美麗鄉村:紅色生態借東風
2015年12月26日,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2015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在臨沂揭曉,山東常山莊村等10個鄉村獲得由農業部、環保部、廣電總局等部門聯合推薦的最美鄉村殊榮。
最美鄉村不僅有美景美食美物產,更有勤懇為民的“美人”——常山莊村村書記李鳳德。他致富不忘眾鄉親,將常山莊打造AAA級旅游景區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吸引200多個攝制組前來拍攝。
對于常山莊的未來規劃,身兼沂南紅色影視基地董事長的李鳳德這樣說道:“我們將根據縣委的要求,把小吃街、水街建設好,做好鳳凰閣的開放。下一步打算把我們常山莊古村的紅色文化產業繼續保留好;生態建設這一塊,繼續抓好;同時,借助這次東風,繼續加大規劃、加大投入,把常山莊村建設的更加美麗?!?/span>
依托原真的“紅色”古村風貌和優越的“綠色”山鄉生態,以紅色文化、影視文化、沂蒙風情為核心內涵,依托“紅嫂”故里和《沂蒙》影視的品牌,著眼于山東省和沂蒙地區具有突出地位的紅色風情和影視文化。打造集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度假功能于一體的主體型文化生態旅游區和綜合性旅游地,并逐步發展成山東省鄉村特色旅游的示范區,紅色影視文化的“根據地”。
2010年至今,在中共沂南縣委、沂南縣政府的支持下,完成對“古山村”的保護性修繕,新建、改建;建成紅色影視拍攝基地,占地128畝;以及功能齊全的《古縣城》、《寫生教育基地》和以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人民子弟兵將帥紀念館、跟著共產黨走紀念館為主體的《黨性教育基地》。從而,大大加強了以紅色影視和紅色文化為主導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升了紅色文化教育功能。
幾年間吸引了國內外數百家影視機構,拍攝了《紅高粱》《沂蒙》《沂蒙六姐妹》《戰神》《平原槍聲》等百余部影視劇,被評為中國紅色文化新坐標。
目前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正借助各類影視劇播出的影響力,立足于打造“山東抗日根據地中心”,中國的“鄉村好萊塢”,計劃將這里建成融影視拍攝、紅色旅游、休閑觀光、文學創作、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影視拍攝旅游項目?,F在,一幅中國“山村好萊塢”的美好藍圖正在常山莊村慢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