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游,是文化旅游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吸引游客那么簡單,還承載著文化傳承,人文環境保護,原住民就業安置等重任。想讓游客來,就要知道游客需要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廣袤的國土上,每一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飲食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讓游客參與其中,才能感受到古鎮旅行的意義。中國受歡迎的古鎮,必須具備以下五個基本要素。
獨特的肌理結構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自己的建筑特色,其中,很大的差別就來源于當地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歷史文化孕育出各不相同的古鎮肌理,主要由街巷(街巷成為相互滲透的街坊空間,也成為聯系家家戶戶的感情紐帶)、水系(多為水量較少的蜿蜒溪流,木、磚、石結構建筑一般沿河而建)、一定數量公共建筑單體(宗廟祠堂、會館、戲臺、書院等)、干凈整齊的石板路面等構成,肌理結構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古鎮的肌理結構要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必須符合一定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點,能夠反映文化屬性。
濃郁的生活氣息
古鎮之古,在于生活方式,需要將古鎮的生活方式得以保留,要留得住原住民,才能真的保存住古鎮!這一點,在很多的景區開發過程中,都是很難做到的一個點,也是最難的一個點。最具古鎮特色的,就在于古鎮“古”、“舊”的環境氛圍,吸引旅游者的并不是那些“修舊如新”、造假、仿古的東西,而是古建筑的原風原貌、民俗民風的原始淳樸、甚至保持原狀的殘垣斷壁,這一切無不展示出古鎮特有的氣質風貌。“古”、“舊”的古鎮風貌是區別于其它旅游地的重要標志,是古鎮旅游的突出特色和重要價值所在,注重古鎮旅游資源的景觀化配置,不僅要在硬件即能明顯感知的物質形態上下功夫,注意保持其真實、全面的風貌,而且要在軟件即通過人們的體驗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態上下功夫,注重營造文化場景、情調氛圍,讓物化的和非物化的諸要素都能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來,更好地體現古鎮旅游產品的特色。
特色的商業業態
古鎮商業的業態應該是以街區型的特色商鋪為核心,業態構成主要是特色住宿+特色餐飲+旅游商品+休閑娛樂。業態特點是有特色,地緣性強,屬地標簽特征明顯。古鎮商業由于其文化特性與歷史感,是一種街區型的商業形態,這一點是其與城市商業體最大的感觀差別,也奠定了它反城市商業體的表層基礎,使它可以回溯到“前店后廠”的小作坊商業形態,即城市商業體的第一階段形態,這種“古”的元素,也是古鎮的魅力之一。這種街區型小商鋪的重點不是停留在“賣”,而是在售賣基礎上的“體驗”。古鎮的商業除了“古”,還要有特色,比如在餐飲上的特色小吃、地方名吃、古法烹制的特色食品等,這種特色的重點不在于“吃”的本身,而在于對吃的“體驗”。總之,古鎮商業是服務,給游客的是體驗,這是二者的本質區別。
原生態的民俗風情
古意盎然的建筑、濃郁的民俗氣息、優美的山水等,使得古鎮有著天生麗質的性格和非凡的旅游價值。為了豐富古鎮旅游資源、提升古鎮隱藏在文化景觀中的形象品味,推動古鎮旅游的發展,需深入挖掘古鎮古風。所謂古風,就是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族群世世代代創造、傳承、享受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習慣,婚喪嫁娶等禮儀,祭祀巫術等信仰,村歌小調、戲曲舞蹈等民間藝術,中醫風水等民間智慧,體現了當地民眾的精神風貌。挖掘、分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內涵,通過文化旅游主題,開展差異化活動策劃,將特有的民俗古風融入到旅游文化娛樂當中,活化隱形民俗文化,形成動態旅游景觀,以發展的姿態促進古鎮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休閑化的游憩方式
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古鎮旅游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服務的內容,就要緊扣六大要素以及做好其他多元化延伸產品的合理規劃,形成綜合配套的旅游服務和收益體系。并把規劃置于古鎮整體保護的框架中,從自然環境、歷史沿革、人文特色、風土人情及物產等出發,塑造一些帶有地標性的吉祥物、主題游覽設施、生態體驗園等,營造有別于他鎮的、有個性的古鎮景區。實現歷史文化的立體延伸,通過特色休閑與娛樂項目設計,構造游憩特色,營造旅游吸引力,聚集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