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有這么一座神奇的寺廟,規模不大,卻讓人著實羨慕,從五代到唐宋再到明清,六代木構建筑集于一寺,對于古建愛好者,正可謂是一飽眼福于一處。
龍門寺的建寺時間“眾說紛紜”,一般有三種說話,北齊、唐、五代,雖然還在討論和爭議之中,但能看得出,龍門寺建寺歷史很長,而從它建立開始,它變開始迎來了一座座木構建筑。
龍門寺在空間構成上,規模雖然不大,但建筑布局完整。寺內保存著五代以降的歷代建筑遺產,組成了名副其實的木構古建博物館,不同時期的建筑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結構和工藝,體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建造技術水平。
龍門寺寺院座北向南,總體布局共分三條軸線,即中、東、西線。每條軸線上又分前后數進院落,沿寺院東南彎延曲折的山間石階山道攀踏而上,可直達寺院。中線可分四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燃燈佛殿、千佛閣。東西兩側配以碑亭、廊廡、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僧舍等建筑。
當然,寺中最古老的建筑,當屬中軸線西側的西配殿,它是五代遺構,也是現存五代建筑中最早的一例。
回想目前留下來的唐代、五代建筑,還能稱得上寺廟的,南禪寺大佛殿、佛光寺東大殿、大云院大佛殿,基本上都是在寺廟的中軸線,或者主殿的位置上,龍門寺西配殿卻偏安一隅。西配殿創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間。
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殿內無柱,四椽栿通達內外。柱頭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櫨斗直接座于柱頭之上承小栱,出斗口跳,跳頭由四椽栿兩端砍制而成。斗栱四鋪作出單抄,無補間鋪作,補間僅設隱栱。梁架簡潔,四椽栿直通前后檐。殿頂舉折平緩,檐頭僅施圓椽,無飛椽。構造簡潔,具有唐代建筑的遺風,是我國現存已知唯一的五代時期懸山式建筑。
龍門寺中軸線上的建筑是宋代建筑,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位于中軸線的正中。創建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臺基高達1.40米,基前不設月臺。明間設門,兩次間設窗,背面僅明間設門,可前后穿通。
外檐和山面共用l0柱,內檐僅設二柱。前檐四根檐柱及后檐二角柱均為抹角石柱,柱上刻有創修及施主姓名題記。柱頭斗栱為六鋪作單抄雙下昂重栱計心造,里轉為雙抄偷心造。無補間鋪作。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后接乳栿。殿頂脊獸皆為黃綠琉璃瓦燒制。為成化年間制品。殿宇雖經明、清時期裝飾翻修,但從其開間比例到構件的細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山門(天王殿),龍門寺原山門已不存,今以此殿做山門稱謂。山門三開間,進深四椽,懸山式屋頂。柱頭卷剎明顯,柱頭斗拱五鋪作,補間鋪作僅當心間一攢。山門雖無確切建年,但從大木作構件的做法上判斷,應為金代遺構。
燃燈佛殿,位于中軸線上第三座殿,坐南向北、三開間、懸山頂。柱頭上斗拱僅設置于前檐,五鋪作雙下昂,耍頭乃乳栿伸出檐外制成。梁架為三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結構簡煉,配置合理。梁架構件多為圓木稍作加工后即使用,斷面極不規則,這也是長治地區諸多元代建筑普遍做法。
東配殿位居前院東廂,與西配殿相對而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1504年)。
東線建筑有水陸殿、天宮殿等;西線為兩進院落,多為僧舍、廄庫等,大多為清代晚期或民國年間所建。
龍門寺背山面水,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處,匯集了豐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與觀賞價值。正如清末詩人申以祥所贊:“巍然盤石枕漳隈,龍臥遺蹤特異哉。奮起南山開洞穴,飛騰北海震云堆。一天雨露蒼生潤,百代禎祥赤壁培。疑是地靈多毓秀,故教神物兆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