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內涵
農村生態文明是一個綜合性的文明成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村莊、生態文化三方面的建設內容。生態農業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態旅游業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生態村莊是農民安居樂業的物質家園,農村生態文化則是農民安居樂業的精神家園。
農業向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食物,農民是農業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是農產品的生產者,因此,要抓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載體是抓好生態農業。除了對生態農業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外,還要抓好對農民的相關培訓。
生態村莊要解決的是農民生活的物質家園。在生態村莊建設中,要堅持規劃先行,把生活功能區、公共休閑區、畜牧飼養區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生態文化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文化概念,它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對生態生活方式的觀念,生態文化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強化、持續優化的漫長過程。
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途徑
發展生態產業,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各地農村的基本情況有所不同,但生態經濟的總體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立足可持續發展。根據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在生態經濟內容的選擇上,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游則游。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或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或以專業村形式組團發展,或以集團引領模式多點開花。
農村生態文明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契合點
建設農村生態文明,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與手段;建設美麗鄉村,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保障。為實現兩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以生態立村為導向引導發展方式轉變。近年來,由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有向農村轉移的跡象,由此帶來農村土地污染等諸多問題,因此,要用戰略的眼光看待短期經濟效益和長期綜合效益的選擇。
二是以綠色經濟為支撐培育發展生態產業。各地的農村應立足本村實際,圍繞一個“農”字,堅持一個“生態”,重點發展生態農業、農家樂等產業。形成以清潔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
三是以建設美麗鄉村為載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點有五:一抓環境保護,提高保障力;二抓環境整治,提高承載力;三抓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四抓宣傳教育,普及生態理念;五抓群眾幸福指數的提高,提高群眾參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