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濰坊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悠長,市域內的千年古鎮與整個齊魯文化發展密切相聯,并且千百年來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正是基于留住歷史記憶,保護傳承城鎮鄉村文化,發展地域特色,建設美麗城鎮的考慮,我們在濰坊市區域內選擇部分千年古鎮,從其地理位置、地名由來、人文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簡要介紹,為豐富濰坊古今文化作一粗淺表述。
1、千年酒城——景芝
景芝鎮位于安丘市東南部,距安丘市區24公里,是齊魯三大古鎮之一。其名最早見諸《元史·順帝本紀》,據載北宋宋仁宗景祜年間,景芝地域數次發現靈芝,地方官向朝廷上表獻瑞,故取皇帝年號首字和靈芝末字組成“景芝”這一地名。自元代以來,先后設通判、縣丞和巡檢司。景芝鎮以釀酒聞名于世,自明代始,該地“商業繁盛,產白酒頗著”(《安丘縣志》),有“三產靈芝真寶地,一條浯水是酒泉”和“十里杏花雨,一路酒旗風”之說。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歷史上就是商賈云集,富甲一方的重鎮,自古有“四縣通衢”之稱。景芝名吃繁多,聞名遐邇,三頁餅、金絲面、綠豆糕、芝麻餅等被列入中國食品大全。
2、五鎮之首——沂山
沂山鎮位于臨朐縣城南37公里處,鎮內的沂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據《史記》載,黃帝曾登封沂山,大舜定沂山為重鎮,歷代帝王屢有增封,祀典不廢,李白、酈道元、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等大家名士傾慕沂山,接踵而至,留下大量詩章名句和碑碣銘文等文化遺跡,歷史文化和綠色生態是沂山的魅力源泉。沂山鎮境內有五鎮之首東鎮沂山、齊魯第一古寺法云寺、皇家御廟東鎮廟、千年第一大關隘穆棱關、齊長城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山東省旅游強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濰坊市中心鎮。
3、樂器之鄉——鄌郚
鄌郚鎮位于昌樂縣西南部,是省政府確立的首批“省級中心鎮”?!班o郚”作為專用地名,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它來源于周朝初期魯國的兩個下邑:鄌國和郚國,后合并成為地名鄌郚,沿用至今。鄌郚國從周朝初立至滅國,歷時達429年?!掇o海》和《新華字典》對“鄌郚”二字的解釋就是:地名。鄌郚鎮歷史古跡眾多,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有古槐樹群、姊妹楊、金山真觀、九女藏夫冢、觀音閣、沙埠溝民俗村等名勝古跡;擁有樂器加工、笤帚加工、無籽西瓜、無公害蔬菜等一大批特色產業,是名副其實的“樂器之鄉”、“無籽西瓜之鄉”、“笤帚之鄉”、“山藥之鄉”。
4、狀元故里——譚坊
譚坊鎮位于青州市東部,東鄰昌樂縣,北接壽光市。此鎮歷史悠久,古文化要追溯到兩千年前西漢時期,是青州市發掘古文化較早的城鎮之一。譚坊鎮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文化底蘊豐厚,宋朝宰相王曾,元朝將軍董進,明朝狀元趙秉忠、侍郎冀鑭均被皇帝御封,成為“四大名人”。1982年出土的漢代馬王爺墓中“宜子孫”玉璧,為研究漢王室歷史提供了依據。2006年發掘的香山漢墓,出土彩陶俑二千余件,為研究漢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譚坊鎮是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無公害瓜菜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素有“瓜菜之鄉”、“林果名鎮”、“狀元故里”的美譽。
5、渤海明珠——龍池
龍池鎮位于昌邑市西北部,偏居海濱一隅,在周代屬周紀國的鄑邑。據《萊州府志·大事記》載有“莊王四年(公元前693年)十月齊師遷紀鄑”,改屬齊國后稱鄑城,因齊人孫臏助齊成魏,擒魏軍統帥龐涓,大破魏師于馬陵,因功采食于鄑。屬孫臏的封地,后當地群眾為其建祠祀之。鎮內有營子埠遺址,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在此安營扎寨而得名。鎮區東北部的齊西村古民居群,現共有古民居52處。東白塔陳氏家廟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6年),有康有為、章太炎為陳干題詞碑一幢。陳氏家廟建筑嚴謹考究,是展現清代家廟制度的重要實物。龍池鎮屬國家濱海開發區鄉鎮,素有“絲綢紡織之鄉”、“漁米油鹽之鎮”之稱。
6、文化古鎮——相州
相州鎮位于諸城市北部,境內有以濰河為主流的多條河流穿過,宛如水中泊船,故名“象舟”,后演變為相州。相州鎮建于明初,屬濰河沖積平原。古縣村東側的濰河上,因西漢名將韓信率數萬漢軍,與西楚大將龍且率領的20萬楚軍在此“夾濰水而陣”,韓信巧借濰河之水敗楚軍、斬龍且,上演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濰水之戰?!绊n信壩”因這場著名的戰役而名貫古今,成為諸城境內的“九景”之一。八料浸煮、松糖熏蒸的相州燒雞,馳名華夏。秀麗纖巧、玲瓏剔透的“相州刺繡”,出口到世界各地。歷史上的相州不僅有乾隆皇帝欽賜一品全恤御葬林,還有志、公、德、貞、孝等十三座牌坊。古人有詩曰:“相州街美名揚,功德貞孝九座坊,石人石馬石獅子,皇帝欽賜南御葬,唐槐宋柏永記載,千年松果托太陽,沿街店鋪好大集,方圓百里一學堂”。
7、紀國故都——紀臺
紀臺鎮位于壽光市南部,系古紀國古都。紀國故城坐落于鎮政府駐地紀臺村,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齊滅紀國后至東漢,歷代都曾在這里筑城、置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紀國故城,始于西周,終于漢,先后延續了千余年,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物十分豐富。古城內及附近出土并見之于著錄者有紀侯鐘、紀侯幕、鏤孔銅熏爐等。公孫弘(前200至前121),以布衣之身而官居卿相,為漢朝第一人。六十出仕,七十得重用,八十卒于丞相位,可謂天道酬勤,大器晚成。千古諧雄諫士東方朔,其出生地雖不在壽光,但《壽光縣志·冢墓志》多有記載,其廟祀冢墓在紀臺鎮東方村西北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