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女人是水做的,那東浦的女人一定是鑒湖水釀老酒做的。
東浦,酒醇女人香。

歷史上,與酒結緣的東浦女人

明朝初年,東浦有家余氏酒坊,因釀制竹葉青酒聞名。民間相傳,余氏釀制的竹葉青酒還與兩位皇帝有關。
一次,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私訪東浦,紹興府臺獻上余氏釀制的竹葉青酒讓正德皇帝品嘗。正德皇帝品嘗后,對竹葉青酒贊不絕口。正德皇帝獲悉竹葉青酒是余氏婆媳精心釀制的,這婆媳祖孫三代都是年輕守寡到老,忠貞不渝,孝德傳家,頓生憐憫之心,便御賜了“貞孝”二字給余氏。余氏將“貞孝”二字制成匾額,懸掛在余氏宗祠內,改余氏酒坊為“貞孝”酒坊。竹葉青酒因此成為進京貢品,身價倍增,名躁四海。此后,竹葉青酒被改稱為“孝貞酒”。
竹葉青酒
竹葉青酒:用當年采摘的嫩竹葉浸泡燒酒,然后將竹葉浸泡出的色素酒加入煎煮熟的黃酒之中作為面酒,存儲數年后,酒液呈淡青色,具有竹葉清香,酒味鮮爽,酒精度在15-16度。
此后,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紹興。他在宮廷里早就聽說孝貞酒是美酒,于是乘此機會,就到東浦孝貞酒坊品賞竹葉青酒。乾隆皇帝品過之后龍顏大悅,欽賜金爵酒具。從此,“金爵”成為孝貞酒坊的商標,酒坊聲名進一步遠播。直到解放前夕,北京、杭州等地還有一些人把竹葉青酒稱為“孝貞酒”。民國時,東浦鎮上還有孝貞升記、孝貞可記的釀坊,分別為余氏后代余嘉祁、余昌善所開。

全皇后是宋理宗之母慈憲夫人的侄孫女,景定二年十二月理宗將母家族房的全氏冊封為皇太子妃。度宗趙禥即位后于咸淳三年正月封為皇后,追贈三代,賜宗廟宅第。
全氏母家是東浦西周溇府基人,祖輩世代都以種田作酒為生。她自幼聰穎秀麗,善畫人物寫生,曾自畫像“廣額鳳眼,雙眉入鬢,衣道服”,流傳后世。
在全皇后內宮入主時,五年三月省親歸里,回東浦大辦酒席,在鳳儀樓宴請宗親。流傳了一整套的皇家禮儀排場,如:“女兒酒”習俗,祝福祭祀的形式、福王府剪紙、燈彩都成了東浦當地的民俗民風。東浦鄉村出了一個南宋的一國之母,亦是一大奇聞。
宋度宗去世以后,尊全氏為皇太后,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全皇后拿出自己的金銀首飾,變賣后,到老家東浦買了紹興酒犒賞將士,鼓舞士氣。但謝太皇太后帶領宋恭帝投降,全太后也只好隨兒子被押解到大都。當時的全太后面臨著國破家碎的險象危局,最后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為尼而終。
女兒酒
“女兒酒”,是舊時紹興姑娘出嫁時的嫁妝之一。女兒出世后就著手釀制,選用精白糯米、優良酒曲和紹興得大獨厚的鑒湖水,灌在定制的酒壇中,壇口先用荷葉包扎,隨后用黃泥頭封口。酒壇封口后,貯藏在干燥的地窖里或泥土下,也有打入夾墻內的,等到女兒出嫁時,才取出作為女兒的嫁妝或請客飲用。
“女兒酒”一般不作喜慶時飲用,而是作為新娘不飲夫家酒的象征被貯藏起來。隨著歲月消逝,夫妻和睦恩愛,才啟封飲用;或將“女兒酒”作為貴重禮品饋贈。




(文章來源:紹興黃酒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