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出了《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的工作目標開始進入到各級政府的視野,各級財政資金、政策、措施開始向“特色小鎮”傾斜,一大批建設規劃也開始出臺。
然而,在各地政府、企業、投資人對“特色小鎮”概念熱情高漲的同時,很多人也對“特色小鎮”的定義和內涵開始感到困惑。一個小鎮,到底怎么樣才能稱得上是有“特色”呢?一個特色小鎮,和一個商業街區、一個旅游景點,有什么不一樣呢?是不是有了旅游規劃策劃師、投資人,特色小鎮就一定能建成呢?
在歐美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小城鎮始終是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歐洲國家的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都平穩發展進程中特色小鎮漸漸的成為世界游客向往的旅游圣地。近年來,我國也引進了不少關于歐美小鎮的圖畫冊、理念、建筑規劃與設計參考,這些圖畫冊里小鎮的青山綠水、紅花綠葉、別墅豪宅、閑情逸致,都惹出了不少中國人的“田園夢”和“鄉愁”,使人十分向往。

許多開發商和消費者對于歐美風情都十分熱愛,以至于全國各地新開發的樓盤都常常以歐美小鎮為名,各種歐式、美式建筑、裝修、工藝品也紛紛進駐各地,幾乎成為家庭生活是否“有品質、國際化”的一種象征。然而,在數十年的歐美建筑文化大規模普及之后,人們卻發現一個問題:照搬歐美特色小鎮的外表容易,要實現像歐美小鎮一樣的文化自信和品牌、品質、品位生活和產業卻不容易。
歐美的特色小鎮其實也由長時間的歷史洗禮當中形成,基本核心元素有:
一、精神地標和政治地標
歐美許多國家的小鎮幾乎都有一座重要的精神地標:教堂。她往往是體現這個小鎮信仰和精神高度的地方,也常有傳承上百年的歷史和特別的故事。教堂的尖樓、鐘聲、定期的活動、留下的傳說、精心的設計與專職的維護,都是對這些地區民眾日常教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文化遺產和精神凝聚點。
歷史悠久的城堡作為政治和軍事生活象征,數百年屹立不倒,成為重要文化遺產,例如法國盧瓦爾河谷的各種城堡小鎮等。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的城鎮、鄉村,一般都以廟宇、書院、宗祠作為教化之所,雖然也有眾多精美建筑和豐富的文化歷史故事,但由于土木建筑易損和美學觀念轉換的緣故,這些精神、政治地標往往處于破損狀態,部分場所甚至常年無人打理。
在建筑傳承、故事傳承、空間體驗和內容設計上,如何把傳統文化遺產轉化成真正體現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融合創新的地標和空間,顯然是中國式特色小鎮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二、名人故居、莊園農場、博物館、文化教育傳承
許多歐美小鎮的特色來源于歷史名人,無論是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還是教育家、收藏家、藝術家,他們在歐美小鎮里的故居文化往往都是保存得較好的,歷史上許多名人的莊園、農場、博物館、文化傳承空間也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形成很好的技能傳授、文教體驗空間,例如丹麥的安徒生故居、挪威的格里格故居等。在歐美,“大學城”文化也十分突出,無論是英國的牛津、劍橋、美國的哈佛、斯坦福、意大利的博洛尼亞等,都有獨具魅力和象征文化傳承高地的校園小鎮。傳承歷史的社區居民與創新思維的外來學生相得益彰,形成了真正互相信任、互相融合的大學城文化。
縱觀中國,雖然很多小城鎮也有故居、學校和原生的文化傳習場所,也有一些大中小學和城鎮相重疊,但是學校生活常常未能與社區融合,學校只是學生通過考學、“高飛”、逃離社區的跳板,而大部分地方對于名人故居、博物館、特色莊園農場的本地化教育資源價值認識遠遠不夠,關于文化遺產對公眾開放的法律也不完善,導致大量文化遺產“無人認領”,文物傳承與活化面臨極大考驗。

三、手工美食和特色集市、風俗規矩、生活方式
各種旅游特色小鎮往往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生活習俗,這些來自歷史的技藝產品在工業化商品競爭面前,有的雖然受到較大沖擊,有的卻還反而顯出更強自信,通過高標準的質量要求和精致化的設計和傳播實現了較高的品位和價值,并依據歷史產業孵化出各地獨特的經濟生態。
中國雖然是特色農產品、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藝品大國,但由于質量監督、源頭管理、品牌意識和現代企業理念的缺乏,許多原本擁有豐富價值的本土產品只能作為“土氣”的象征以低價、低質量、粗糙包裝進行低水平生產和銷售,無論設計制作還是銷售交易空間都缺少美的體驗。很多產品的表達方式未能體現出中式田園生活方式。
因此,特色小鎮應將重點放在呵護培育特色產品、營造誠信和諧產銷氛圍、城鄉投資人與本地居民在有形和無形資產上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高質量精品企業上。
四、節慶儀式、展會賽事
歐美特色小鎮,有很多是因擁有獨具特色的節慶、展會、賽事等活動而聞名于世界的,例如法國戛納(電影)、昂西(漫畫)、瑞士巴塞爾(藝術、博物館)、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等。很多城鎮的節慶來自傳統的季節、豐收、宗教、狂歡等活動,還有一些節慶或專業活動則源于電影、文學、書籍、藝術、體育、娛樂等主題。無論是哪一種活動,這些地區都有專業的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按規范運行,突出持續性和專業性,品牌上保持了高度的辨識度,參與的人群也往往比較穩定。
涉及節慶賽事運營,很多地區往往還能面向全球聘請最高端的管理人才進行管理。可以說,一般每個主題活動會需要專業團隊用全年之力來運營。我國許多地區的特色節慶常常缺少專業人才的挖掘整理和持續運營,形態雷同,本地自信和藝術水準不夠,在旅游規劃、投入和運營上也未能充分調動民間資源和力量,可持續性與品牌特色都有待提高。

五、自然景觀、旅游民宿和生活體驗
“特色小鎮”的概念往往與自然景觀、旅游休閑有關。許多小鎮地處環境優美的海濱、山區、湖區等已成為大城市人口休閑度假的自然選擇,并且通過有機餐廳、社區農業方式與當地生態密切結合,有效地填補了城市生活缺乏自然與自由體驗的缺陷,也讓當地農戶過上了“就地現代化”的生活。
而在中國不同的一個特點是,即使有豐富美景的地方,也往往并不以“門票”為主要收入來源,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里,旅行、旅居、旅游者更多地是“慢生活”,體驗本地“吃、住、行、游、購、娛”以及學、秀在內的參與式活動,住在小鎮內的居民,也不需要為了外來者而刻意裝扮迎合,更多的仍然是維持本地生活的自然狀態。因此,高品質服務、高品質生活和由內而外的自信和美的細節才是這些特色小鎮發展的基礎。(來源:山東省旅游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