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后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
且“寺”在古代漢語里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
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因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
寺的建筑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游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佛寺在佛殿之前還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漢語稱為“浮屠”。漢族工匠用漢式樓閣建筑的構架技術修成佛塔式樣,稱為漢式塔,有木塔、石塔、磚塔、鐵塔等。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漢代以后,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武士。隨著佛教的傳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象大家都知道的:武侯廟、關廟、岳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壇廟建筑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筑的布局與構建原構與宮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于漢代,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祠堂建筑的組織和布局是有規制的,只是規模大小各有不同,但總體布局有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墻、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
觀,道教宮廟稱“觀”而不稱“寺”或者“廟”,與道教夜觀天象的傳統或許有最為直接的關聯。道教為什么重視天文學,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遺風之影響,對天體極為崇拜與敬畏。
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證道,得道成仙。所以稱為“觀”,取觀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頂。
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后,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稱之為“觀”。
道觀的建筑原則與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宮殿建筑,只是規模較小,并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觀內建有對稱的鐘樓和鼓樓。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后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筑名稱了。
湖北省武漢市的蓮溪寺,是武漢的四大佛教叢林之一,也是武漢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女眾叢林"--尼姑庵。蓮溪寺創建于元末明初,占地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為元明時所建。蓮溪寺整個院落結構嚴謹,布局得當,具有中國木結構建筑的風格,古樸典雅、玲瓏清秀,頗接近民居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