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椅是一種形體矮小(主要是靠背較矮)、扶手和靠背上端均不出頭、靠背及扶手所在面均與坐屜垂直相交的扶手椅。
為什么會叫玫瑰椅,這在中國家具史上是一個無解的謎,可能寫法有誤,名稱來源亦待考。所以人們大多從其名推測,以為與女性閨房陳設有關,但是目前尚無定論。
馬未都在《百家講壇》里講到一個趣事:
有一個廣告公司要聘請CEO,在報紙上登廣告發出邀請“誰來坐這把交椅”,可不幸的是,圖中擺放的卻是一把玫瑰椅。與象征一把手地位的“交椅”截然不同,玫瑰椅在古代的地位較低,是小姐的閨房專屬座椅。廣告因此鬧了個“沒文化真可怕”的笑話。
玫瑰椅
關于“玫瑰椅”的說法有兩種。
說法一:從“玉文化”中取“玫瑰”二字
“玫瑰”在康熙字典中是指“彩色石頭”,如《說文》中有:玫,石之美者;瑰,珠圓好者。
就是說“玫”是玉石中最美的,“瑰”是珠寶中最美的,后來玫與瑰常連用指美玉。
清早期黃花梨玫瑰椅
說法二:“美鬼椅”
在北方,“鬼”有時可以形容可愛,而這種椅子小巧俊秀,所以被稱為“美鬼椅”。
在古代北方民間流傳“美鬼椅”(美麗的小椅子)為女子(尤其是小姐)所坐,因為古代非常講究禮制。
不同地位的人坐的椅子的靠背高度是不一樣的,靠背高度隨等級由高至低逐級遞減。
女子的地位是比較低下的,所以只能坐這種靠背很低、小巧輕盈的“美鬼椅”。
但后來,因“美鬼”與“玫瑰”有點諧音,而且“玫瑰”一詞與女子之間有段不解的情緣,似乎也更可以展示女子的影娜多姿與萬種風情,所以“美鬼椅”后來便正是更名為“玫瑰椅”。
明晚期黃花梨螭龍紋雕花靠背玫瑰椅
而江南一帶這種低靠背的扶手椅多為文人所用,因而多稱之為“文椅”。
雖然明代文人改良了這種低靠背扶手椅的的扶手,并也喜歡坐在這種椅子上寫作與交流。但因其特殊的政治與經濟地位,顯然坐這種靠背較低的扶手椅與其身份不符。
因而他們更傾向于坐搭腦左右和扶手前端均不出挑,靠背較高的南官帽椅。
為了避免稱呼的混亂,于是將南官帽椅稱為“文椅”,低靠背的扶手椅統稱為“玫瑰椅”。
優美的名稱以及名稱神秘的由來,使得玫瑰椅成為明代家具中,名稱最為動聽也是最為浪漫的一個。
上承宋式
玫瑰椅名稱來源雖不見記載,但出現的較早,在宋代文人畫中就曾出現類似于這種椅型的椅子,只不過稍有變化而已。
比如宋代的《十八學士圖》:
圖中清晰描繪了兩把形制基本相同的椅子,它們的共同特點扶手與靠背平齊,且比較低矮,只及人的腰部,而剛好可以承托人的肘部,可以輕松的將手臂搭在扶手上。
這種椅子在宋代畫本中反復出現,可見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椅子形態,直至明代仍有使用。見明代仇英的《竹庭品古圖》:
同樣在《十八學士圖》中,也出現了一把湘妃竹制作的椅子,與前面的兩把椅子,制式基本相同。
靠背、扶手和椅面之間相互垂直,但靠背略高出扶手,且增加了背板,在設計上明顯開始考慮到人的后背依靠的需要。
宋代所謂這種扶手椅,體態小巧,剛開始是有腳踏的,與宋代人貪圖安逸有關,這樣腳可以舒服點。但到后來,因為腳踏不利于搬動,且文人墨客交流時,經常需要挪動位置,同時腳踏也影響肅坐,所以腳踏便從有到無。
流行于明
到了明代,文人刻意追求簡遠雅致的閑賞生活,考究生活細節的藝術化,這些細節包括人的一舉一動,以及使用器物的每一個細節。
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具要求創新、實用、古雅,于是對宋代的扶手椅進行了合理的改進。
將兩側的扶手降低一些,扶手下降之后,坐者的兩肘就不會因架得過高而感到不舒適,于是明代玫瑰椅問世,同時開始流行。
玫瑰椅坐屜與扶手高度與平常椅子一樣,靠背高度比平常椅子低矮,因此靠背與扶手高度相差無幾。
在居室中陳設靈活、擺法多變,在靠窗臺陳設時,為使其靠背不至高出窗沿而阻擋視線,因而靠背高度在80-100cm之間,一般不超過1m。
明代玫瑰椅多以黃花梨制成,其次是鸂鶒木和鐵力木,一般不用紫檀木和紅木。
尤其黃花梨如琥珀般金黃發亮,紋理細膩并閃爍美麗的棕眼,晶瑩清香;鸂鶒木漂亮超常的木質紋理則獨樹一幟,纖細浮動,予人羽毛璀璨閃耀的感覺,獨具情趣。
椅腿足多為圓腿或方腿,靠背、扶手多用直形圓木,扶手、椅腿及靠背各木件的結合部位通常打磨挖圓,由一陰一陽的榫卯拼合而成,俗稱“挖煙袋”,榫稱之為“挖煙袋鍋榫”。
玫瑰椅通常小巧輕盈,裝飾雅致靈秀,如券口牙子、壸門、卡子花、透雕等,式樣較多,造型別致。
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中稱,玫瑰椅的特點是方型的矮靠背、直扶手、帶側腳。也就是所謂的“短其倚衡”(椅背低矮)、“折背樣”(椅背高度等于普通椅子的一半),也是玫瑰椅的重要特色。
從傳世實物數量來看,玫瑰椅無疑是明代極為流行的一種形式。
玫瑰椅在古典座椅中絕對是一個低調分子,不像交椅、圈椅、官帽椅擁有大名氣,但相較于一般的靠背椅和四處頭,它外形纖細秀美,也最具靈秀之氣。
低調的奢華
作為明代椅子中比較常見又很有特色的椅型之一的玫瑰椅,其小巧別致的造型,無論是放置在客廳、書房還是茶杜,都能夠給人一種清新雅致的感覺。
在明清畫本中可以看到玫瑰椅往往放在桌案的兩邊,對面而設;或不用桌案,雙雙并列;或不規則地斜對著;擺法靈活多變。
玫瑰椅多選用直材,尺寸較小,形態方正而精巧,在講究空間利用、一步一景的江南園林中,使用非常方便。
尤其是亭榭回廊之上,進深較小的玫瑰椅,可以最大限度的留出空隙,便于行走。低矮的靠背,更適合臨窗而設,不至于遮擋視線。
有人認為玫瑰椅低矮的背板,不適合依靠,因此坐感不佳。殊不知低矮的背板并不是用來依靠的,僅僅是出于結構和裝飾的需要而已。
在古代,大家閨秀或者小家碧玉,都講求舉止儀容的調教,音容笑貌、坐臥行走,無不遵從禮制不得逾越。
所謂坐有坐相,是對古代女子的基本要求,坐姿典雅端莊,賢淑溫婉,才成的上大家閨秀。而玫瑰椅的這種不舒適感,正是對疏于練習的提醒。
古人將教育的理念,融入家具的設計中,這何嘗不是一種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