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蘇州太湖邊的陸巷古村,源于南宋,距今逾千年,是目前江南建筑群體中質量最高、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被譽為“太湖第一古村”、“明清建筑藝術博物館”。村中有一街(紫陽街,主干通道)七堂(懷德堂、懷古堂、寶儉堂、三有堂、粹和堂、遂高堂、惠和堂),村北的寒谷山、低而秀麗,每當夕陽西下,一輪紅日緩緩西沉,無比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陸巷古村還是明代正德年間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連捷解元、會元、探花,因而留下了建于明代的三元牌樓。其門人唐伯虎稱他為“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王鏊母親姓陸,古村因此得名。
惠和堂王鏊故居,也稱宰相府,是一處明基清體大型群體廳堂建筑,其占地面積約為五千平方米,共有廳、堂、樓、庫、房等一百零四間,建筑面積約二千多平方米。其軒廊制作精細,用料粗壯,大部分為楠木制成;瓦、磚、梁、柱也均有與主人宰相身份相對應的雕繪圖案。故居內三開間的二層書樓在蘇州古宅中甚為少見,樓前有一磨磚貼面照墻,高齊樓檐,瓦滴下拋方有“九獅圖”磚雕,兩端各有花鳥磚雕圖案,照墻中央嵌有圓形“丹鳳朝陽”,整個圖案栩栩如生,刻工精湛。
寶儉堂始建于宋代,初名夢園,明初改為寶儉堂.原為南宋左拯、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文學家、詞人葉夢得故居,世代為葉氏后裔所居。它以小巧精雅著稱,保持了蘇州舊時官僚府第宅園相連的風貌。園以水池為中心,四周布置亭閣軒庭,山石花木,假山曲橋,形成明凈開朗的園中主景。全園主次分明,富有變化,園內有景,園外有山,建筑雖多而不見擁塞,山池雖小而不覺局促,是蘇州古典園林以小勝多的范例。
后樓“明德樓”之名,取自《大學》“明為玉寶一生用,德從寬厚乃有積”。
懷古堂又稱王家祠堂,系明代王鏊家族用來祭祀祖先、宗族議事的場所。懷德堂,現在已經成為民俗館。
粹和堂原為陸巷葉家閑暇之余用來焚香撫琴的“棋樂仙館”,在殘墻斷壁中尚存三座精美的磚雕門樓,第三座最精致且保留最完整,上面刻有全套三國故事,堪稱一絕。門樓字牌為“鍾蘭蘊玉”,表達主人鐘愛蘭花和收藏美玉的君子雅趣,其中“玉”字還多了一點,表達葉家希望自己收藏的玉要比別家的多一點,好一點。
山風吹來,古村徜徉在青山綠水的懷抱里。青磚黛瓦馬頭墻,古色古香的巷弄,青石板的老街,一剎那間恍若跌入了那段沉淀了百年的歷史風云中。那飛檐翹角的曲線,那斑駁深黛的屋檐,那石階上布滿的青苔,散發出靜謐而悠遠的氣息。置身此地,便會產生一種渴慕。若是在這住上一陣子,平日里的喧囂紛擾堆疊成的厚厚褶皺便能一一撫平了吧。
墻壁斑駁,青藤蔓蔓;時光冉冉,歲月如流。一條古巷,閱盡眾生無數。時代在變,古巷在變,而不變的是那份懷舊的時光。有時候,我們走過一座城市,不為旅行的意義,不為風景的美好,只是想要在幽靜的古巷中走過,看看那光影下人們最初的生活模樣。因為,在我們的記憶里,一直住著一個如詩如畫的故事。
踟躕于古色古香的村巷中,聽聽世俗里的細碎聲,擁抱藏在時光里的暖。古巷幽幽,是最精致的停頓處,守護著記憶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