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康養地產作一直是被譽地產行業新的突破點,那么新興的全齡社區規劃要點及發展趨勢又是什么呢?
其實康養應該是一個healthycare,即對健康的照顧,包含對身、心、靈全方位的健康照顧。而全齡社區其實就是一個針對全生命周期的康養社區,只有在全齡社區里,才可以看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生活的狀態。所以我把它叫做全齡社區。那么怎么樣來定義這個全齡社區呢?首先,全齡社區必須擁有良好的健康居住的環境、健康照護、生活服務。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文化。還有就是教育,良好的文化需要從教育扎根。
在全齡社區里頭,我們所關注的點有很多,包含它的通用性、多樣性、可選性、安全性、精神性。通用性即針對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群需求做彈性的設計,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適老化設計。多樣性即將多層次的需求有機融合,還有可選性,以及最重要的安全性,同時還有我們的精神性。當我們的經濟收入到達一定的數字后,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層面上的照顧。
那么全齡社區如何落地?前幾年甚至前20年,整個地產行業都發展得非常好,但我們卻忽略了日益增長的老齡人群。對于他的健康照護、生活照顧以及心靈照顧是缺乏的。這部分曾經被忽視的人群也是應該被社會各界所關注的。我們知道,以往的普通社區和全齡社區存在多方面的差異,在全齡社區里,老年人群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一部分。其選址、針對的人群、包含的產品、管理模式、入住方式、配套以及服務模式等都不一樣。
全齡社區到底是什么?全齡社區這個概念的范圍很大,所要牽涉到的服務也比較多。
養老和康養的模式要怎么植入到我們的全齡社區里去?
首先就是需要一個主導,你要做一個medicalmall,也要有一個主導的單位,然后要有向外延伸的平臺這樣的一個整合能力。其實我們設計方案也是被這個平臺整合中的一小部分,我們希望所有的主體開發商都能夠在前期規劃的時候把相關的專業能夠引進進來,我們才可以做更好的更完善的規劃。
其次,必須滿足多層次的需求。全齡社區是針對孩子、中青年以及老年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的康養社區,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在精神上面、文化上面他們需要什么?在設計時,設計師需深入分析我們使用者的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消費行為、心理狀態、使用習慣等。尤其是需要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他的需求,從他的身體機能來說,他是逐漸下降的,這里面包括了知覺和認知能力的下降,對我們規劃和建筑設計者來說,我們就必須要做到適合他并且讓他覺得便利和安全的設計,以及心理有安全感的設計。在行為方面,我們發現老年人喜歡宅在家里,成了“宅爺爺”“宅奶奶”,這個行為對她們的健康情況是不利的。所以設計師在設計時要適當設計一些適合老年休閑運動的設施設備,要讓老年人多出去見見太陽,出去運動,讓他們有更多的社交生活,保持他們的身、心、靈的身體的愉悅,這是我們在做環境規劃的時候非常重視的。
在全齡社區里,“養老居住產品”和“養老服務”是其核心關注點。
我們在做新的設計,或者我們在改造居家養老住宅的時候,我們要遵循的幾大原則,即公平使用、彈性使用,以及必須要簡單,必須要容易使用,必須要容許錯誤,也就是說不要overdesign,不要設計太多他根本就不需要的東西。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便利。而在養老服務上,則主要包含3個大點,一個是生活照料,一個是醫療服務,一個是精神慰藉。其中醫療的部分必須要有但我們希望能夠不要那么重,而主要以健康服務為主,以及在社會文化上面有更多的精神慰藉,讓他能夠增加他的生活幸福感。
在全齡社區里面,針對長者的照顧其實是分階段的,在不同的階段我們給予的環境設計和服務都是不一樣的。從活力老人到獨立生活老人到院內的半自理老人,到失能失智老人以及到安寧期,他所要求的護理照顧、生活照顧、以及醫療的需求都是有等級的。在全齡社區里,另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是醫療,因為你有老人啊,但是我們也發現,社區大型醫療本身并不具有經營性和營利性,所以我們做了調整,不做overdesign。我們最終的目的,其實是希望醫療跟養老能夠有綠色通道。通過社區鄰里中心、社區診所以及我們的就醫綠通,打造“保健在線上、小病在社區、大病聯專家、康復回社區”這樣一個服務閉環。將醫療資源做一個平臺化、共享化。
在傳統住宅里面,因為以前針對的都是健康人群,所以里面有很多的設施都不具有通用性,有很多細節這里就不展開了。所以我們在做新的小區的時候,或者是我們在做改造小區的時候,我們要注重以下三點:安全性、實用性和健康性。全齡社區往往會通過許多產品的植入提供較高品質的健康服務,但在文化層面上往往顯得較為缺失。希望,以后規劃設計單位,還有政府,以及開發單位都能更多關注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