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20日凌晨一點,CCTV-7大型紀錄片《飯碗》第三季《飯碗9000公里》攝制組,受中希友好協會邀請,從北京飛往希臘雅典,正式開始拍攝!

作為《飯碗9000公里》的第一站,希臘雖然與中國相距萬里,但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將希臘和中國聯系在一起。早在公元前2世紀末,同樣作為文明古國的古希臘人,就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首次獲知中國。

16個小時后,攝制組抵達希臘。因為時差,此時希臘正是中午,因此攝制組顧不上休息,就正式開始拍攝。對于攝制組來說,這是他們人生中最漫長的一個白天。

攝制組首先來到了希臘國立考古博物館,這是希臘最大、也是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收藏著希臘各個時期價值極高的文物。我們在這個最有歷史沉淀的地方,尋找農業的起源。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平時并不對外開放拍攝。在《飯碗9000公里》攝制組到來之前,他們做了大量細致的準備工作,讓我們得以近距離接觸另一個文明古國的珍貴典藏,用鏡頭再次展現古希臘的農耕文明。

雅典大學教授XenophonMoussas,為我們介紹希臘的農業起源。

教授所指的是希臘最早的歷法,類似于中國的農歷。

浮雕板上的人物,是希臘的“神農氏”,他正在教人們耕種。

這個人物手里拿的是橄欖枝,而頭上戴著葡萄葉。

那么,《飯碗9000公里》為何會來到希臘進行拍攝?作為CCTV-7的重點大型紀錄片,《飯碗》的一二三季有什么變化?《飯碗》第三季主要在講什么,和咱們老百姓又有什么關系?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還要從頭說起……

2014年,CCTV-7《聚焦三農》精英團隊歷經一年傾力打造《飯碗》第一季,第一次開啟對中國農業的全景式解讀,成功回答了“中國人的碗如何裝滿中國糧”的命題。

2016年,《飯碗》第二季《飯碗里的供給側》,問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掘糧食新觀念,解鎖三農新問題。節目深入中國農業的各個環節,開啟餐桌背后的產業解讀,飯碗源頭的生產需求,飲食文化的智慧傳承,和糧食戰略的全球視野,回答“中國糧如何滿足變化的中國碗”。

2017年,我們再度出發!作為第一部以古今絲綢之路上農業交流為主題的紀錄片,《飯碗》第三季《飯碗9000公里》將展示古往今來中國農業的國際化交流,以及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中國正在開展的全球合作,持續推進的農業現代化。攝制組將沿著陸地與海上絲綢之路,輾轉中國西北、西南絲綢之路經濟帶,跨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多個國家實地拍攝。以哲學的思考和前瞻的眼光,回答兩個關鍵性問題:千年來的食物交換如何塑造著中國人的飯碗?農業的交流與合作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文章來源:CCTV-7《聚焦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