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除了山水,還有一個雁山園。而雁山園除了桂林的山與水,還有桂林文化的根,可以說是mini版的桂林。如果你曾從桂林去過陽朔,那么你肯定路過了這個異常蕭瑟與冷清,位于雁山鎮東側的“嶺南第一名園”。秦代時立桂林、南海、象郡為“嶺南三郡”,那么這雁山園,究竟有何奇特之處可謂嶺南第一?
桂林佳境,一園看盡
雁山園最早為晚清桂林地方紳士唐岳所建,當時是私人性質的“雁山別墅”。后來唐氏家道中落,在1911年,其后人以紋銀4萬兩賣給了當時的兩廣總督岑春煊,因岑是廣西西林人,這個園子又被稱為“西林園”。1929年,岑春煊將雁山園捐給了桂系李宗仁統治下的廣西省政府,從此更名為雁山公園。
入園子的門票中有這么一句話“桂林山水中的江南園林,江南園林中的桂林山水”,這里確實是桂林山水與江南園林完美融合,園子里山有乳鐘山、方竹山,水有相思江、碧云湖,且多以園中園的方式構園,入得園子里,穿過一道道小門,都是別有洞天。
園中的主風景便是碧云水榭,碧云湖中聳立著二層樓閣涵通樓,這里曾是唐岳藏書、宴客、聚友、玩樂之處,涵通樓通過“卍”形九曲長廊,把東面的碧云湖舫和西南面方竹山麓的澄研閣連接成一體。湖邊山石為岸,柳樹的倒影婆娑,而湖心則蓮葉田田,碧波漣漪。
園中方竹上上本有一個天然石洞,早期本因種有桃樹而得名,紳士唐岳因逃避世事又把它取名為“桃源洞”。后胡適在此一游,園主送給他幾顆圓潤如血的紅豆,故寫下了詩句“相思江上相思巖,相思巖下相思豆,三年結子不嫌遲,一夜相思叫人瘦”,此洞也因此改名為相思洞了,胡適曾經的居所也被稱為了“紅豆小館”。如今,相思洞上洞北端有岑春煊的摩崖畫像和紀事石刻,而洞子的南端還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的“山明水秀”四字。
明行宮清王府住民國三總統
相傳雁山園最初是永歷帝朱由榔躲避清軍圍剿的秘密行宮,最后打到漓江的清軍把南明王的行宮全部包圍,就是今天的雁山園,包圍以后所有的文武官員躲在巖洞里頭,園子的巖洞里如今還保存有南明行宮城門的遺址。
清代時,這里又成了壯族土司的府邸,也是桂林唯一的壯王土司府邸。園子里至今還保存著壯族元素的景色和建筑,不但有壯王府的遺址,且園中那千年古樹“神樟”之下,便是當年壯族祭祀活動之處。
清末民初,民國的三位總統孫中山、林森、蔣介石都曾先后在園子里游覽與居住,非但如此,周恩來、朱德、李宗仁、白崇禧也都在此處留下過背影。1921年,孫中山在桂林誓師北伐時也曾來過這里游玩,并在相思河上蕩舟,之后攜夫人宋慶齡便居住在舊大門西北處的燕寧居。
民國文人堅守理想的陣地
別看這個小小園林,民國好多大名鼎鼎的知識分子、軍人、官員都曾在這里呆過,哪怕是不同政見不同陣營的者,都以這里為窩點。這當時屬國民黨政府桂系管轄范圍內,卻容納了一批早輩共產黨的理論家,甚至容許他們在此講學、教化,這種民國百家爭鳴的精神,也就是大學應該有的兼容并蓄的精神吧。
民國時,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農業學院都先后在這里辦學,馬君武、李四光、王力、陳寅恪、楊東莼、胡適、徐悲鴻、齊白石、靳羽西等當代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在這里講學。園內的小筑幾乎都是他們曾經的居所,梁漱溟在此處寫了《人心與人性》,陳寅恪在這里寫了隋唐史,他們選擇了躲進小園成一統,哪管園外的戰火熊熊。只是幾度滄桑,如今園子里曾由梁思成、林徽因設計而建的學堂舊址,已經成為漓江畫派的創作基地了。
曾經幾度成為國人堅守理想陣地的園子,在歲月的流逝中,竟差點成了廢墟。但愿多年后,在人們談及桂林時,不僅僅只是漓江的山與水,還有廣西近代文化的根——雁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