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建筑群,故宮包藏著巨大的文化資源,這其中,當然包括了從明至清代以來的佛教文化,可以說,故宮中的佛教文化多的數不勝數。
故宮中設有多少座佛堂?
這個問題恐怕很少被大眾提及,即使是喜愛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恐怕也說不清,在故宮的這些殿宇中,小到日常的起居室,大到休閑娛樂的皇家花園,到處都有供佛之所,紫禁城儼然成了佛教百科全書。
由于皇帝,皇后,皇太后等人的地位,喜好不同,佛堂也完全不同;比如寧壽宮區的佛堂基本為皇帝專用,慈寧宮區的慈寧宮花園佛堂為太后及妃子禮佛之所。
據史料記載,康熙三十六年,清朝建立了宗教管理制度,設了管理機構叫“中正殿念經處”專門負責皇宮中的佛教事務。中正殿自然成為了佛教事務的中心,以中正殿為核心打造的一組佛堂建筑,包括中正殿、香云亭、寶華殿、雨花閣等。
中正殿主要供無量壽佛,誦《無量壽經》是這里的主要佛事活動。每逢皇太后、皇上萬壽圣節,都要有36人在此誦念《無量壽經》10日,以此為皇上、太后祝福延壽。
1923年,中正殿因建福宮大火而毀成為了故宮一大遺憾。21世紀后,經國務院批準,中正殿開始修復。今天的中正殿已經修復完畢,成為故宮研究院、藏傳佛教研究所陳列展覽的地方。
慈寧宮大佛堂位于慈寧宮后殿,因為孝莊皇后崇尚佛教,佛堂多次增修,成為宮內規模最大的佛堂。
佛殿內裝修考究、佛龕、經卷、佛像、法器等陳設眾多,其中供奉三世佛、護法力士和十八羅漢像均為傳世塑像中的精品。
大佛堂一直未遭受太大破壞,其供奉的諸多文物很長時間以來也一直得以保留,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一套明代早期的干漆夾纻佛像。
但在197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訪華,想一睹白馬寺的風采。不過彼時白馬寺寺內的佛像早已被毀,所以向故宮請求調撥佛教文物,是以大佛堂內的文物就被調走了。如今的佛堂只是保留了當時的基本形制。
在慈寧宮的花園中,西南處是專供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嬪們休憩、禮佛的地方,亦有許多獨立佛堂。
花園不到7000多平方米,西南處十多處建筑中多為佛殿,如咸若館、寶相樓、吉云樓等都是獨立佛堂。
除了獨立佛堂,還有一類佛堂是建在暖閣中的暖閣佛堂。暖閣佛堂規制就比較小了,建筑內一分為二,一邊為書房,一邊為佛堂,養心殿的西暖閣后面,就設有仙樓佛堂,此處原是長春書屋,乾隆十一年改建為佛堂。
后宮賓妃的宮殿中,也都相應設有佛堂,以祈福祭祀,進行各種宗教儀式。
可以說清王朝對于佛教的推崇是至高無上的,我們從一些稱呼中就可見一般;比如“太后老佛爺”“乾隆老佛爺”啦,這些最神圣的稱呼足以說明一切。
在清朝統治的300年間,統治者將佛教與宗室的統治政策融為一體,體現在了每一個細節當中,清朝是唯一要求大臣要佩戴佛珠的朝代。
在清朝,無論你是哪個民族,來自哪個國家,只要在清朝當官,就必須佩戴,可以說清朝的這一習俗將佛教信仰發揮到了極致,藏傳佛教認為,清朝的皇帝是菩薩轉世,因此,藏族與滿洲人稱大清皇帝為老佛爺。
和我們想象中的皇帝山珍海味不同,每年在春節期間,大清皇帝的第一頓餃子都是素餡兒的,以此表達虔誠,禮祝來年平安素靜。
可以說皇帝去哪,禮佛就要在哪,連行宮都必須要配有佛堂,每日的功課更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在晚上七點到九點皇帝開始誦讀佛經了,在皇帝的榻旁就設有小佛堂,最小的佛堂只供容納皇帝一個人,比如重華宮內崇敬殿東、西暖閣佛堂,皇帝每天都要佛堂拈香,禮佛的活動早已是清朝皇帝每天幾乎都要做的事。
“玄燁”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初見這個名字也沒有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氣,但是我們不妨按圖索驥看看這個名字的緣由,《佛說無量壽經》里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
《無量壽經》是凈宗五經之一,這幾句話描述了無量壽佛佛國眾寶蓮花多彩多姿的形象,可見這個名字的寓意多么的美好,這也難怪,玄燁的老爹順治早早就已經是佛門弟子了。
可以說故宮里的每一處日常生活和佛教信仰都緊密聯系在一起。見證著深厚佛教文化在故宮這座雄偉的建筑中的古往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