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糧倉,國家漕糧儲備中心,也是當時大清帝國最大的儲糧庫。
這樣的解釋,是否能讓大家想起,曾經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天下糧倉》。
每到運糧季節,“十二萬漕軍護送一萬二千艘漕船”,由清江浦北運京城,運河之上,漕船首尾相連,浩浩蕩蕩,綿延百里,整個氣勢蔚為壯觀。
蔚為壯觀的背后,深藏著不為人知的各種冤假錯案。
乾隆皇帝在登基的第一個年頭就吃驚地發現,糧食生產和國糧儲備之“第一緊要大事”全面失控。圍繞糧食接連發生“火龍燒倉”、“陰兵借糧”、“耕牛哭田”等驚世奇案,更使25歲的乾隆皇帝感覺到大清國的生死存亡。
危難之際,刑部尚書劉統勛扶棺履任,統領全國查案賑災之職。治漕弊、修運河、懲貪吏、破邪教、興新政,為充裕大清國糧倉披肝瀝膽、出生入死。......劉統勛、米河等人為了使大清朝的糧倉“五谷豐登”,貢獻了畢生精力,名留青史。
思古話今,庚子之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洪水猛獸殃及國內,糧倉能否有糧,裝的是不是中國糧,值得深思。
2020年是脫貧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同時,又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謀劃,恰逢“兩個百年目標”交接、鄉村振興銜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歷史節點。
近日,習主席在吉林考察時,下田間,心系糧安,重視科技,鼓勵探索,并做重要講話:“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糧食生產和安全是他關心的事,也是當前工作的頭等大事。
各地,在做好防汛救災的同時,也要千方百計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農村‘戰略大后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糧倉有糧,才能心中不慌。更何況,是供應14億人口的“天下糧倉”。
新時代,習主席的“糧”言金句,鑄就“天下糧倉”的新載體。
要想糧倉裝的滿,還得靠莊稼人來干。只要載體落的好,發家致富解溫飽。
裝滿“天下糧倉”的新載體,都有這些:
1、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部和財政部,連續批準創建三批,總共117個,首批認定20個。是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排頭兵,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
中央財政給予適當獎補支持,各地,也加大了對省級現代農業園的支持,并要求地方統籌現有渠道資金向產業園傾斜,鼓勵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園區建設,加強投融資創新,提升金融服務保障水平。
地方,申請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符合下面條件的,可批準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1)主導產業特色優勢明顯
主導產業為本縣(市、區)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在本省區乃至全國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主導產業集中度高、上下游連接緊密,產業間關聯度強,原則上數量為1-2個,產值占產業園總產值的比重達50%以上。主導產業符合“生產+加工+科技”的發展要求,種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的全產業鏈開發的格局已經形成,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規劃布局科學合理
已制定產業園專項規劃,并經所在地縣級或以上政府批準同意,明確了產業園發展布局和區域范圍。產業園種養、加工、物流、研發、服務等一二三產業板塊已經形成,且相對集中、聯系緊密。
(3)建設水平區域領先
產業園生產設施條件良好,高標準農田占比較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高。現代要素集聚能力強,技術集成應用水平較高,職業農民和專業人才隊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創新創業的機制健全。
(4)綠色發展成效突出
種養結合緊密,農業生產清潔,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一控兩減三基本”全面推行并取得實效。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質量可追溯,產品優質安全,綠色食品認證比重較高。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5)帶動農民作用顯著
在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對接市場、抵御風險、拓展增收空間等方面,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園區農民可支配收入原則上應高于當地平均水平的30%。
(6)政策支持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統籌整合財政專項、基本建設投資等資金用于產業園建設。并在用地保障、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應用、人才支撐等方面有明確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7)組織管理健全完善
產業園運行管理機制有活力,方式有創新,有適應發展要求的管理機制和開發運行機制。政府引導有力,多企業、多主體建設產業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形成了產業園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
尤其,2020年重點支持創建優質糧油、健康養殖、現代種業產業園,鼓勵結合產業發展需要創建中藥材產業園。先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縣、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申請創建。
現代農業產業園就是從產品到產業的聚焦和放大,是第一產業到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貫通,是第六產業的表現形態。
糧食生產的根本在耕地,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這樣才能充沛"天下糧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2、農業產業強鎮——夯實基礎、戰略后院
農業產業強鎮,目前,已創建298個。根據特色資源優勢,聚焦1-2個主導產業,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建設一批標準原料基地、集約加工轉化、區域主導產業、緊密利益聯結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強鎮。
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安排要圍繞農業產業建設目標,重點支持全產業鏈開發中的冷藏保鮮、加工營銷等關鍵環節,推動主導產業由大變強。
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對企業的投入原則上要帶動三倍及以上的社會資本投入,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農業產業強鎮,就是守好農村的”戰略大后院“,裝滿”天下糧倉”的新載體。
3、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串珠成線、集群成鏈
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今年,批準創建50個。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培育品種品質優良、規模體量較大、融合程度較深的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安排要圍繞產業集群建設目標,保障農民充分受益、促進產業發展,確保資金使用高效安全。省級農業農村、財政部門要嚴格按照中央轉移支付資金、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等有關管理辦法,及時下撥項目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督管理,提高中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對企業的投入原則上要帶動三倍及以上的社會資本投入。嚴禁將建設資金用于興建樓堂館所或變相搞房地產開發。
農業產業要集群式發展,提高全產業鏈開發水平,搞活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為端穩中國人自己的飯碗貢獻力量。讓“天下糧倉”能夠“糧安天下”。
4、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農業發展、中堅力量
截至6月底,全國家庭農場超過100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農戶。
家庭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元,從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
農業農村部,政策上,開始推進“家庭農場培養計劃”。按照“發展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加快培育出一大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基礎。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現有渠道安排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積極扶持家庭農場發展,擴大家庭農場受益面。支持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作為項目申報和實施主體參與涉農項目建設。支持家庭農場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品牌建設。對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給予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活動按照規定享受相應的農業和小微企業減免稅收政策。
農民合作社是廣大農民群眾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中堅力量。
農民合作社,大多小而分散,質量不高。內部帶動農戶,一些地方的農民把土地都入股在合作社里;外部要聯系市場,很多農產品,加工包裝,統一銷售市場;上游對接企業,開拓更多的客戶資源;下游,面向消費者,還得保證產品的品質管控;是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
農業農村部,政策上,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統籌整合資金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把深度貧困地區的農民合作社、縣級及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等作為支持重點。對發展農民合作社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不論,是黃土高原、東北黑土地、中原大地,還是江南魚米之鄉,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是真真切切能夠觸摸到土地的地方。中國人能夠用沉穩有力的雙手托起中國碗,還得靠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高速、高質發展。
“農業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高速、高質落地發展,才能裝滿“天下糧倉”,載起——食為政首,糧安天下。
中國人,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主要裝滿中國糧。